《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反思·谢大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许多学者和翻译家都在思考“中国文学文化如何走出去”的问题,文学文化的跨国界流传非常复杂,决定译介效果的因素有很多。首先就有译入语读者对翻译家的认可程度的因素。假如巴尔扎克的作品译为中文,一部是法国汉学家翻译的,一部是傅雷翻译的,笔者认为大多数中国读者都会选择傅雷的译本,因为傅雷是中国著名翻译家。所以,读者对翻译家的认同程度对译本的接受与传播尤其重要。 其次,译入语国家的社会因素、意识形态、道德观念,某一时期主流的文学观念等,都决定了文学作品的译介效果。因此,仅拿中国单方面的翻译出版,要想向世界译介中国的文学文化而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不可能的。马悦然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之一,他在2006年接受南方某家报纸的采访时说:“一个中国人,无论他的英语多么好,都不该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需要一个文学修养很高的英国人,因为他知道怎么用英文进行表达。某些出版社用学外语的中国人来翻译中国作品,这简直槽糕极了。” 再次,必须正视接受环境的时间差和语言差问题。时间差:西方读者近一二十年才有了了解和阅读中国文学文化的兴趣和热情,而中国读者接受西方文学文化,已经有一百多年了。今天的西方读者和中国当初阅读严复翻译的那些读者是一样的水平,所以,给他们读全译本要求太高,不如让他们读节译本和改译本。明白这一点,就清楚葛浩文为什么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删改。语言差指中国人在学习英语和了解西方文化方面,比西方人掌握汉语和了解中国文化更容易。这是一个语言差的问题,也是文化差的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有位西方教授在做《论语》翻译时,会配上大量的评注,把西方思想家和哲学家与此有关的思想观点放在一起,这样的翻译,会让西方读者感觉很亲切,也很容易接受。笔者把这称作为“借帆出海”,借人家的“帆”把我们的东西送出去。我们要照顾当代西方读者在接受中国文学文化上存在时间差和语言差的问题,现阶段不妨多出些节译本、改写本,恐怕比那些全译本的接受效果要好,经济成本也会低一些。 最后,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不是为了搞“文化输出”,更不是搞“文化侵略”;而是希望通过中国文学文化的译介让世界各国人民更好地了解、认识、理解中国。文学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形象生动的反映,通过丈学文化了解其他民族也是最便捷的一个途径。建议在对外的公开场合,我们应该慎提甚至不要提“把中国文学文化推出去”,更不要提“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战略”,这极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警惕,效果适得其反 也许那样,中国文学文化才能真正有效地走出去! (摘编自谢大振《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反思》)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的作品要走向国际,需要考虑译入语国家的社会因素、意识形态等多个因素。 B. 葛浩文外译中国文学作品时的大量删改,说明他了解东西方读者的时间差。 C. 一西方教授翻译《论语》时配上西方相关的观点,并将该做法概括为“借帆出海”。 D. 作者认为要了解与自己不同的另一个民族,文学文化应该是最便捷的一条途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就明确提出了“中国文学文化如何走出去”这个论述话题。 B. 文章采用并列的层次结构形式从四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论证。 C. 文章论证翻译家影响译本选择时,援引了中国读者选择巴尔扎克作品译本的现实事例. D. 文章末段论述了让中国文学文化有效地走出去需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具有针对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 A. 为追求理想的翻译效果,中国的文学作品外译时,需挑选一个高素质的中国译者。 B. 在如今这个网络和资讯发达的时代,东、西方了解对方的文学文化的程度是对等的。 C. 文学翻译作品的改写本、节译本有效避免了语言差问题,更易于得到外国读者的接受。 D. 文学文化“推出去”和“走出去战略”的说法可能会引起外国读者心理上的不适。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问题与反思·谢大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偷换主语、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C项,“并将该做法概括为‘借帆出海’”说法错误,提出“借帆出海”的是文章的作者而不是那个西方教授。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划记每段的中心论点,并明确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一般考查论证方法,论据与观点是否一致。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典型的设误类型。 C项,“现实事例”说法错误。原文的说法是“假如巴尔扎克的作品译为中文”,可见这是假设的一个情形。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 A项,不符文意。原文相关的句子为:“要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需要一个文学修养很高的英国人”而不是“挑选一个高素质的中国译者” B项,“对等”说法错,根据原文,应正视接受环境的时间差和语言差。在谈及东、西方对于对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时,作者没有谈到网络和资讯的影响。 C项,“有效避免了语言差问题”夸大了改写本、节译本的作用。 故选D。 |
|
录入时间:2021-02-02 11:38: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