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尽心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论语·雍也》) 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①,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尽心上》) 【注】①权:权变。 1. 第一则和第二则材料都体现___________的教育方法。 2. 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儒家中庸之道的理解。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孟子·尽心上》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因材施教 2. 儒家中庸思想的其中一个内涵就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材料一中孔子根据子路和冉有的不同性格采取或劝阻或鼓励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做事不要过分退缩也不要一味冒进,体现了中庸本质。材料二中孔子根据学生的不同才智水平传授相应知识,这种恰到好处的教育,也是中庸思想的体现。上述两则材料都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具体事例。材料三中孟子指出,如果只知道死板地坚持“执中”,没有变通,那就不是执中,而是“执一”了。坚持一点反而废弃了其余很多方面,具有片面性,会对真正的中庸之道有损害,不符合儒家的中庸思想。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翻译文段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勾画出体现教育方法的语句;最后再根据分析,选择词语进行概括。 材料一中,子路和冉有都向孔子提出“闻斯行诸”的问题,即“得到真理就马上干专起来吗?”但孔子的答案竟完全相反,引起公西华的疑问。孔子回答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日做事过分谨慎,所以我给他壮胆;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要压压他。这是典型的因材施教、因人而教的范例。材料二中,孔子认为应根据弟子们不同的资质分别授予不同层次和方面学问的做法。孔子的这个思想,在教育学上便叫作因材施教。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评价人物思想主张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翻译并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结合体现思想主张的关键语句及知识积累,对其思想主张进行揣摩、理解;最后组织语言进行分析评价。 整体感知内容可知,前两则材料主要是写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材料一是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答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材料二则直接以理论形式阐述根据弟子们不同的资质,要分别授予不同层次和方面的学问。两则材料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材料三写的是孟子的主张,孟子认为“执中”要懂得变通,懂得变通才符合中庸之道,不懂变通的“执一”具有片面性。结合以上分析整理作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道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 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孔子说:“中等以上资质的人,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而中等以下资质的人,不可以给他讲授高深的学问。” 主张中道便差不多了。但是坚持中道缺乏变通,就是执着于一点。厌恶执着于一点的人,是因为它损害大道,抓住一点就不管其他了。 |
|
录入时间:2021-03-20 09:2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