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材料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材料三:子曰:“事父母,几谏①,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②。” 《论语·里仁》 材料四:孟子曰:“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③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 《孟子·告子下》 【注】①几:轻微,婉转。②劳:操劳。③矶:激怒。 1. 从前两则材料看,孔子强调“孝”就是要做到 。 2. 结合后两则材料,简析两人对于孝道思想的差异性。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孟子·告子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敬爱的态度情感。 2. 孔子认为子女不能对父母有怨恨,即使父母有过错,即使劝说无效,都不能怨恨。其强调的是对父母“孝”的绝对性。孟子认为子女对父母可以有怨恨,认为有大错时,子女的怨恨就是孝的表现。孟子认为“孝”有主次轻重之别,特定情况下,可违而并非盲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读懂原文,其次读准题干要求,然后根据关键词进行作答即可。 题干问的是:从前两则材料看,孔子强调“孝”就是要做到什么。“孝”的核心精神是敬。赡养父母,不只是满足父母的物质生活,更要心存敬意。孔子说:“有个良好的态度是难以做到的事情。逢到了需要做的事情,晚辈要把父母要做的事情做了;有了好吃的,要让父母去享用,难道就把这些当作了孝吗?”根据以上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是从敬爱的态度上去诠释“孝”的核心和精神的,所以孔子强调“孝”就是要做到敬爱的态度情感。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读懂原文,其次读准题干要求,然后根据关键词用自己的话作答即可。 根据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可知:材料三中,孔子认为规劝父母,要言辞婉转,即便父母不听不能心存怨恨。材料四中,孟子对此事的解释,则是对于诸种孝行而做出轻重主次的分辨,他表达了一种新的孝行理念,即面对父母,子女可以依据孝之最高价值而做出“可违”的决断。这就否定了孔子孝道中父母权威的绝对性,否定了子女因为孝行的约束而作盲目地服从,而主张孝行并非简单的行为,其中贯穿着“理”的核心价值:子女对父母的真正的爱心。所以他认为父母有过,要分是大过还是小过。小过而子女有怨,则为不孝:如果是大过,则子女非但可以怨,还应当向父母指出。因为怨,则表示子女对理的坚持;指出则是子女对父母的爱护。如果不怨不告,孟子说,那就是视父母为路人,为保护自己而坐视父母的过错,不是真正敬爱父母的态度。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首先对文章进行层次的划分,找到文章论述从几个方面着眼,然后概括段意,根据段意概括中心,注意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以及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从这些段落或语句中提取关键的词语作答。 参考译文:子游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bai侍奉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能服侍人。如果少了尊敬,又要怎样分辨这两者呢?”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缺点应该委婉地劝止,如果自己的意见没有被采纳,仍然要对他们恭敬,不加违抗。只在心里忧愁而不怨恨。” 父母过错大,却不生怨,是因为跟父母太疏远了;父母过错小,却要抱怨,是说父母不能冒犯自己。疏远父母,是不孝;父母不能对自己犯小错, 也是不孝。 |
|
录入时间:2021-03-21 09:3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