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董仲峰侍郎文集序·(明)唐顺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董仲峰侍郎文集序

(明)唐顺之

喉中以转气,管中以转声。气有湮而复畅,声有歇而复宣。阖之以助开,尾之以引首,此皆发于天机之自然,而凡为乐者,莫不能然也。最善为乐者则不然。其妙常在于喉管之交,而其用常潜乎声气之表。气转于气之未湮,是以湮畅百变常若一气;声转于声之未歇,是以歇宣万殊常若一声。使喉、管、声、气融而为一,而莫可以窥,盖其技微矣。然而其声与气之必有所转,而所谓开阖首尾之节,凡为乐者莫不皆然者,则不容异也。使不转气与声,则何以为乐?使其转气与声而可以窥也,则乐何以为神?有贱工者,见夫善为乐者之若无所转,而以为果无所转也,于是直其气与声而出之,戛戛然一往而不复,是击腐木湿鼓之音也。言文者,何以异此?

汉以前之文,未尝无法,而未尝有法,法寓于无法之中。故其为文,密而不可窥。唐与近代之文不能无法,而能毫厘不失乎?以有法为法,故其为法也,严而不可犯。密则疑于无所谓法,严则疑于有法而可窥。然而文之必有法,出乎自然而不可易者,则不容异也。且夫不能有法,而何以议于无法?有人焉见夫汉以前之文,疑于无法,而以为果无法也。于是率然而出之,决裂以为体,饾饤以为词,尽去自古以来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而别为一种臃肿、窘涩,浮荡之文。其气离而不属,其声离而不节,其意卑,其语涩,以为秦与汉之文如是也。岂不犹腐木湿鼓之音?而且诧曰:吾之乐合乎神。呜呼!今之言秦与汉者纷纷是矣,知其果秦乎汉乎否也?

仲峰先生之文,未尝言秦与汉而能尽其才之所近。其守绳墨,谨而不肆,时出新意于绳墨之余,盖其所自得,而未尝离乎法。其记与序,文章家所谓法之甚严者,先生尤长。先生在翰林三十余年,尝有闻于弘治以前诸先辈、老儒,而潜思以至之,故其所为如此,然今之为先生之文者盖少,其知先生之文而好之者又少矣。先生之子近思,将刻集以传,请序于余。近思岂亦以为世之言秦与汉者,未必能知先生之文,而余之愚陋,稍知之也?晋江王道思,平凉赵景仁其文在一时文人中最有法,皆先生丙戌为考官时所取士,近思试以先生之文与吾言质之,其必有合乎否也?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其机微矣   微:微妙                      B. 出乎自然而不可易者   易:成功

C. 其气离而不属   属:连接                    D. 近思试以先生之文与吾言质之   质:对质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气转于气之未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而何以议于无法       君幸于赵王

C. 于是率然而出之         吾尝跂而望矣

D. 而潜思以至之           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生理上指出气、管在发声中的作用,指出发声的最佳动态是气管声气融而为一,协调贯通,同时也指出产生错误人声的根源。

B. 作者认为秦汉的文章讲究法则,但后世模仿秦汉古文二不得精要,创作出臃肿、伪涩、浮华的文章,他以病声之音,喻当时的败笔之文。

C. 董仲峰擅长写记与序,时人却不看董仲峰的文章。作为儿子,近思把父亲的文章刻录成集,请唐顺之为文集写序,想以此明示世人。

D. 作者盛赞董仲峰先生撰写的文章得秦汉古文的精髓,并借序文表达了对著文之法的看法,批评时人内容空洞、风格浮华的文风。

4.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使其转气与声而可以窥也,则乐何以为神?。

(2)其守绳墨,谨而不肆,时出新意于绳墨之余,盖其所自得,而未尝离乎法。

下载Word版试题
《董仲峰侍郎文集序·(明)唐顺之》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C    3. C   

4. (1)假使转变气和声可以察觉,那么音乐怎么达到奇妙的境界? (2)他谨守法则,慎重不放纵自己。常常在守规则之余创作出新意。大概因为心中有自己感悟,却不偏离法度。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D项,质:验证。句意:近思试着把先生的文章与我的话去验证。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并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虚词的用法常常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一在句中的位置,位置不同其用法往往不同,二与前后词的词性有关。

A项,之:前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宾语前置的标志;

B项,于:前者表引出对象;后者表被动;

C项,而:两个“而”都表修饰,可翻译为“地”;

D项,以:前者目的连词,来;后者表原因,因为。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想以此明示世人”错误,根据文中“先生之子近思,将刻集以传,请序于余。近思岂亦以为世之言秦与汉者,未必能知先生之文,而余之愚陋,稍知之也?”用了反问作了推断,表达了对时人文风的不满,但不是近思明确的想法。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使,假使;窥,察觉;何以,凭什么,怎么;神,奇妙的境界。

(2)绳墨,法则;肆,放纵;得,感悟。

【点睛】文言虚词要“三抓”, “三抓”是指:(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同类集中。(2)抓课文。虚词的考查方式,多为选择题,每个选项两个句子,一般必有一句出自课本。根据这一特点,考生应立足课本,结合经典例句,归纳整理,可收事半功倍之效。(3)抓落实。对于典型用例,经常复习,防止遗忘。比如该题中每组中有一句话出自课本,必须将课内的文言文抓实了。

参考译文:

在喉咙中改变气息,在管腔中改变声音。在气流受堵后,在流动起来,声音凝滞后又得到释放,闭合是为了复开。收发是为了复始,这都是天赋的能力。凡是歌唱者没有人不能做到这样。最擅长唱歌的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歌唱的奥妙在与喉咙间音气的自由切换,它的用处常常潜藏在声音和气流的表面。气流在它没有受堵的时候改变了。因此虽塞流有変但是常常向一气而出;声音在它没有凝滞的时候变化了,因此凝滞济万听起来却像同一种声音,使侯喉、管、声、气融为一体,而没有人能够发现。这大概是他们歌唱的技巧微妙之处。但是声音和气流是一定要转变的。而所谓的开合首尾的节奏。凡是歌唱者都是这样做的情况,是不可能不同的。假使不转变气和声,那么何来音乐?假使转变气和声可以察觉,那么音乐怎么达到奇妙的境界?唱功低劣的人,发现擅长唱歌的人声音气息,没有发生变化。就认为事实上确未改变声音气息。于是将气息和声音直接发出,嘎吱嘎地往前吐出,这次敲打腐烂的木头、潮湿的鼓发出的声音。讨论文章的写作与研究上述声乐之理,有什么不同呢?

汉以前的文章写作,既有法则又无法则。这是因为写作的法则,全部寓于不按一成不变的法则从事写作的实残之中。所以文章创作的法则,严密而难以察觉。唐代和近代的文章的写作不可能没有法则。但是他能够做到,在法则方面毫厘不差,因为依法则法者,因此,他们的法则是严密而不可改变的。缜密的让人怀疑并没有法则。严密又让人怀疑有可见之法,但是写作必定是有法则的,这是源自然而然的行为,不可以变化的,况且否定法则的存在,又如何谈论没有固定的文法呢?有人发现汉以前的文章,怀疑没有遵循法则而创作的,没有法则,所以草率地创作。割裂了整体,堆砌词句创作文章。把自古以来文章创作的开合首尾,经纬错综的法全部舍弃,而另创一种堆砌庞杂、拘窘晦涩,浮华放纵的文章。它的文气分离而没有连接,它的语势割裂而不调和,这些文章的文意浅陋,语言晦涩认为秦与汉的文章就是这样的。难道不像敲打腐烂的木头、潮湿的鼓而发出的声音?而且他们还夸耀说:“我们的音乐是与精神相吻合。”哎,现在创作效仿秦汉的人比比皆是了。他们所说的,果真是秦汉吗?

仲峰先生的文章,未曾说能与秦汉之文相论,却能竭尽所能不断地向秦汉靠找。他谨守法则,慎重不放纵自己。常常在守規则之余创作出新意。大概因为心中有自己感悟,却不偏离法度。他的记和序,文章家认为严格遵循法则是先生尤其擅长的。先生在翰林院为官30多年,曾听说在弘治之前的诸位前辈、年老的学人,就深入思索以达到他们的境界。因此他的写作,就像他们这样。当今创作像先生的文章的人大概很少了,知晓先生的文章并喜欢这样的文章的人就更少了。先生的儿子近思,将先生的文章刻录成集子传于后世,。并请我给它写序。近思难道也认为世上的人崇尚秦汉文章的人,未必知道先生的文章。而我愚钝浅陋,稍稍了解他。晋江的王道师,平凉的赵景仁,他们的文章在现实的文人中是最讲究法则的。都是先生在丙戌年为为官的时候录取的学士。近思试着把先生的文章与我的对话去验证。大概必是有所吻合的吧。

录入时间:2021-03-21 09:3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