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邓江波》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

邓江波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而阅读的风还在继续吹。政府层面,“全民阅读”连续四年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最新提法更从“倡导”升格为“大力推动”:个人层面,阅读也被当成必须完成的一项生存活动。

阅读的回潮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活动之一,阅读的面貌也正在被极大地重塑。用两个字来概括新时代阅读的特点,那便是“快”和“多”。前者描述的是阅读形态,而后者指向的则是阅读心态。

阅读的“快”根植于信息技术的革新。传统的纸质书籍的阅读本质上是一种线性阅读。对一段文字的摄取要逐字逐行完成,并且调动记忆和思考。即使有一目十行的本事,也只是提升了速度。然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打破了这种阅读逻辑。一方面,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而是延伸到电脑、手机甚至是智能家电和汽车等数字化场景。阅读的对象不再只是安静等待眼球来访问的文字图片,而是视频、音乐等各种多媒体元素。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另一方面,从文化的视角来看,阅读资源不仅在数量上猛增,内容格调上也越来越“流行”。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等人尖锐地指出,在被技术和资本驱动的机械化复制时代,“流行文化”已失去独特性和多样性。现代人变得满足和顺从,失去反思和创新的能力。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这种观点曾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其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在这个“数字化复制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已是悲哀的事实。

对于阅读,现代人不仅求“快”,而且贪“多”。近年来,在街头巷尾的言谈里以及各路媒体的报道中,提到阅读的主题,最能引起共鸣的已经不再是“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种温文尔雅的哲言,而是“一年读180本书,让读过的每本书产生价值”之类急不可耐的训诫。细看这些说法,会发现后者所指的是“经世济用”甚至“即学即用”的工具型书籍,而所谓的阅读技巧很可能只是略读、跳读,甚至是“目录阅读”。这种“阅读”显然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说到“文化资本”,颇有讽刺意味的是,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说这是一种“阅读表演”。不论是表演给自己还是别人看,都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这种对阅读的热情,虽然看上去很美很脱俗,但其本质依然是急功近利的。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成因。在今天这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高度分化而替代性高的工作,不断升级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层层叠加的外部压力促使人投身一场没有硝烟的“阅读竞赛”,而甘愿放弃本应拥有的闲暇——尽管那才是阅读的理想状态。

(摘自2017年5月4日《南方周末》,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阅读日已经过去,阅读的回潮却还在继续,无论政府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重视阅读活动。

B.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阅读逻辑,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

C. 现代人求“快”贪“多”的阅读不是为了锻炼思考、健全心智,而是为了获取能够有效转经济和社会利益的“文化资本”。

D. 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深刻的社会成因是现代都市中的普通劳动者越来越清楚自己的危险处境。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述了新时代阅读具有形态上求快、心态上贪多的特点。

B. 文章对阿多诺等人的观点先抑后扬,先批评其过于悲观和愤激,再指出其思辨精神于今天更显稀缺。

C. 文章以社会学的观点指出很多年轻人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的阅读行为不过是一种“阅读表演”。

D. 文章在论证了新时代阅读的特点后,分析了很多年轻人的“阅读”目的及贪“多”求“快”的阅读姿态背后的成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信息技术的革新,阅读不再局限于白纸黑字的纸面,可见阅读的对象也变成了各种多媒体元素。

B. 现在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阅读主题有所变化,这反映出人们的文化心态和需求已不同往日。

C. 我们身边有些年轻人会心血来潮地网购一摞新书但却很少翻看,这也可以说成是一种“阅读表演”。

D. 我们应该尝试从外部压力中抽身,利用闲暇时间静心读书,才能呈现出阅读的理想状态。

下载Word版试题
《全民阅读时代,读书越多越好?·邓江波》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B项,“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错误。结合原文“由读者占据主动的线性阅读逐渐沉寂,进攻性的数字化阅读体验占据上风”分析,选项中“线性阅读正逐步被进攻性阅读取代”夸大了程度。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文章对阿多诺等人的观点先抑后扬”“先批评其过于悲观和愤激”错误。结合“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这种观点曾一度招致很多批评。但其思辨精神在今天不仅不过时,反而更显稀缺。在这个‘数字化复制时代’,阅读变得越来越碎片化、可视化和娱乐化,已是悲哀的事实”分析,原文只是陈述了“由于过于悲观和愤激,且没有充分考虑到人的主动性,这种观点曾一度招致很多批评”,这种观点曾一度招致很多批评,肯定其中的“思辨精神”,并不是“欲扬先抑”。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题型多种多样,有直接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做分析概括的;有列出文中的一些语句要求做是非判断的;也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的观点作判断的;还有另列材料要求依据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推断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要注意着眼于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直接表述的观点,可从字面上看出来;分散在文中各个部分的观点,就需要综合与概括;二要注意把握关键句子、显性内容,如各段的起始句、结束句,文章的标题、论点或分论点、结论性句子等。

C项,“我们身边有些年轻人会心血来潮地……是一种‘阅读表演’”错误。结合“很多年轻人一面沉迷于数字世界,一面却又要强行与纸质书籍发生互动。比如,摆一杯咖啡、一本书,拍照发到朋友圈,等等。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与其说这是阅读,不如说这是一种‘阅读表演’。不论是表演给自己还是别人看,都是为了构筑一个爱阅读的‘我’的美好形象”分析,“网购一摞新书但却很少翻看”,不能构成“阅读表演”。

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录入时间:2021-02-02 11:4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