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宋)苏辙》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九曲亭记. (宋)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式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凤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③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④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注:①齐安:黄州。当时苏轼被贬在黄州,苏辙被贬在筠州。②陁:山岗。③睥睨:斜视。④褰裳:提起衣服。 1.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扫叶席草 席:……为席 B. 然将适西山 适:到,往 C. 而西山之胜始具 胜:超过 D. 万物无以易之 易:替换,换取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B.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C.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D. 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3.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子瞻是苏轼的字,字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自己取的。 B. 浮图,同“浮屠”,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佛塔。 C. 迁,在古代可指变动官职,一般指升职,本文指贬职。 D. 苏辙与父苏洵、兄苏轼齐名,合称“三苏”,以散文著称。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游山玩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和化解贬谪带来的内心痛苦。 B. 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和山中的几个朋友开心自在地游玩,互相娱乐,不觉得到齐安已经很久了。 C.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跟随子瞻游玩,遇到可玩山水,子瞻总是撩起衣服走在前面,尽显适意快乐之情。 D. 结合苏氏兄弟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赞美其兄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自己悲观的处世态度。 5.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武昌九曲亭记·(宋)苏辙》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D 3. A 4. D 5. “这大概是上天想用(这种方式)来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座亭子。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C项,本句意为“西山的优美风景才算完备了”,“胜”是名词,指优美的风景。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意为“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 “江水”作“伏息”的主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 “子瞻”作“杖策”的主语,在其前断开,排除B;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字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自己取的”错误,古代汉族男子二十岁冠礼,女子十五岁笄礼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可见取字的不止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还有女子十五岁行笄礼时;另外,古人的字大多是由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师长取的,不是自己取的。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也间接地表现了自己悲观的处世态度”错误,应该是借苏轼“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顺应本心,纵情山水的乐观态度来间接表达自己的乐观态度。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中,兹:代词,这;以:用;成:成全;遂:于是;相与:一起;营:修建。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参考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佛塔、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器,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很疲惫了,扫去落叶,坐在才停下来休息。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干很粗壮、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 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子是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用(这种方式)来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这座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终子完备了。子瞻非常高兴。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检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作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
|
录入时间:2021-03-22 09:15: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