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弊:弊病 B.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互:互相 C.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D.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固:本来 2. 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思厥先祖父 B.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D.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 关于选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远远超过战争的损失。 B. 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 C. 将赂秦比作“抱薪救火”,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危害。 D. 第二段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语言显得既有气势又有变化 。 4. 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D 3. D 4. (1)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了。 (2)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以致于灭亡的结局,道理本应如此。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平时要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B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意思是“六个国家彼此(都)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得通。 A项,“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爷爷。 B项,“故事”,古义:旧事,前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C项,“其实”,古义:那实际情况;今义:事实上。 D项,“草芥”,古今均比喻最微小、无价值的东西。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选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以骈文的排比句和对偶句为主,又间杂一些散句”错,应为“以散句为主,间杂骈句”。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则,那么;固,本来;“所大欲”“所大患”,所字结构,名词,“最想要的、最担心的”。 (2)故,所以;判,判定;至于,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结果,以至、以至于;颠覆,灭亡;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固,本来;宜,应该、应当;然,这样。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
|
录入时间:2021-03-24 09:0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