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元史•胡长孺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胡长孺字汲仲,婺州永康人。外舅徐道隆为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从之入蜀,铨试第一名,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转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浙东大侵,戊申,复无麦,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脱欢察议行赈荒之令,敛富人钱一百五十万给之,至县,以余钱二十五万属长孺藏去,乃行旁州。长孺察其有乾没意,悉散于民。阅月再至,索其钱,长孺抱成案进曰:“钱在是矣。”脱欢察怒曰:“汝胆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无忌若此!”长孺曰:“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脱欢察虽怒,不敢问。

县有铜岩,颇峻险,恶少年狙伺其间,恒出钞道,为过客患,官不能禁。长孺伪衣商人服,令苍头负货以从,阴戒驺卒十人蹑其后。长孺至,岩中人突出要之,长孺方逊辞以谢,驺卒俄集,皆成擒,俾尽逮其党置于法,夜行无虞。

尝有民荷溺器粪田,偶触军卒衣,卒抶伤民,且碎器而去,竞不知主名。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永嘉民有弟质珠步摇于兄者,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长孺曰:“尔非吾民也。”叱之去。未几,治盗,长孺嗾盗诬兄受步摇为赃,逮兄赴官,力辨数弗置,长孺曰:“尔家信有是。何谓诬耶!”兄仓皇曰:“有固有之,乃弟所质者。”趣持至验之,呼其弟示曰:“得非尔家物乎?”弟曰:“然。”遂归焉。

延祐元年,以病辞,不复仕。方岳大臣与郡二千石,聘致庠序,敷绎经义,环听者数百人。乡闱取士,屡司文衡,贵实贱华,文风为之一变。正衣冠坐逝。年七十五。

(选自《元史•胡长孺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B.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C.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D. 民来诉长孺/阳怒其诬/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向抶者过焉/戟手称快/执诣所隶/杖而偿其器/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铨试,即铨选,选官制度。古代举士、授官相一致。隋唐之后,一般是科考取士,量人授官。

B. 戊申,戊申年。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和时的次序。

C. 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质地多为金银玉石,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为“步摇”。

D. 庠序,古代的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来也用以概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长孺刚直不阿。浙东发生灾患,他把救济的余款全部发给百姓,惹怒了企图侵吞救灾款的脱欢察,脱欢察虽然十分恼怒,但也不敢追究。

B. 胡长孺为民除恶。有少年聚众作恶,成为祸患,官府不能制止,他伪装成商人,带着随从,引出强盗,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

C. 胡长孺机智判案。有人质押珠步摇给哥哥,后被嫂子强占,胡长孺利用打击盗贼的机会,抓了哥哥到官府,巧妙地为弟弟追回珠步摇。

D. 胡长孺发挥余热。他因病辞官,被官员聘请讲解经义,很受欢迎;他主持乡试,看重文章的内容,摒弃华丽的文辞,改变了当时的文风。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一日不食,当有死者,诚不及以闻,然官书具在,可征也。

(2)赎焉,兄妻爱之,绐以亡于盗,屡讼不获直,往告长孺。

下载Word版试题
《元史•胡长孺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B    3. B   

4. (1)百姓一天不吃饭,一定有饿死的人,确实来不及让你知道,然而公文案卷都在,可以查证。

(2)赎它时,因嫂嫂喜爱,拿步摇被盗贼偷走了(的谎话)欺骗他,(弟弟)多次诉讼都不能得到公正解决,前往(宁海县)向胡长孺告状。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句子大意是: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派手下人暗中侦察。原先打人的士兵路过,竞伸出手指骂农民表达他的快意,(胡长孺命手下)将他抓到所属的部队,用杖打他并要求他赔偿农民的尿罐。

从名词或是代词入手,因它们可做主语,如民、胡长孺、向抶者。由“长孺”是“阳怒其诬”的主语,不可断开,可排除B、D两项;然后在A和C两个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结合语境,“械于市”“俾左右潜侦之”是两个句意,应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古代用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循环相配”表述有误,正确的表述应是“古代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循环相配”。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并勒令强盗谢罪,最终铲除了强盗”表述有误,原文“长孺方逊辞以谢”,正确地表述应是“胡长孺正温和地劝阻”,陈述对象是胡长孺,而不是强盗。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关键词有:(1)诚,确实;闻,使动用法,使之闻;征,通假字,通“证”。(2)绐,欺骗;亡,丢失、偷走;于,表被动。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胡长孺宇汲仲,是婺州永康人。他的岳父徐道隆任荆湖四川宣抚参议官,长孺随外舅到四川,在选拔官吏的考试中得了第一名,被授予迪功郎、监重庆府酒务的职务。转任台州路宁海县主簿。浙东闹大饥荒,戊申年,麦子也没有收成,老百姓饿死的人层层叠叠。宣慰同知脱欢察拟议施行赈济饥荒的命令,从富裕户敛钱一百五十万救济灾民,来到宁海县时,把余下的钱二十五万嘱咐胡长孺收藏好,(自己)便离开转往别处去了。胡长孺看出脱欢察有占有这笔钱的想法,便全都散发给了灾民。过了一个月脱欢察返回来,索取那笔钱,胡长孺抱来完整的救灾案卷交给他说:“钱都在这里了。”脱欢察恼怒地说:“你的胆子有山那么大呀!(是)听了谁的命令,而敢放肆到这种地步!”胡长孺说:“老百姓一天不吃饭,一定有饿死的人,确实来不及把情况向你报告,不过公文案卷都在,可以查证。”脱欢察虽然恼怒,但又不敢追究。

县里有(一处地方叫)铜岩,(有一伙)年轻恶棍在这里暗中窥伺,一直出没抢掠过路人,成为过往客商的祸患,官府不能禁止。胡长孺化装穿着商人的衣服,让仆人背着财物跟着他,暗中命令骑马的士卒十人跟在他的后面。胡长孺到达时,强盗们突然出现半路拦截他,胡长孺正温和地劝阻(他们),骑马的士卒即刻汇集前来,(强盗们)都被抓捕,(胡长孺)派人将他们的同党全部抓获并依法处置,(以后人们)在夜晚行走不用担忧了。

有农民挑着尿罐到田里浇粪,偶然碰到了军中士兵的衣服,那士兵就打伤农民,并打碎尿罐离开了,竟不知道打人士兵的名字。农民来告官,胡长孺假装生气说农民诬告,并将农民用枷锁锁在集市上,派手下人暗中侦察。原先打人的士兵路过,竞伸出手指骂农民表达他的快意,(胡长孺命手下)将他抓到所属的部队,用杖打他并要求他赔偿农民的尿罐。永嘉县的居民中,有个弟弟将珠子装饰的步摇抵押给哥哥,赎回时,嫂子喜爱它,拿步摇被盗贼偷走了(的话)欺骗他,(弟弟)多次诉讼都不能得到公正解决,前往(宁海县)向胡长孺告状,胡长孺说:“你不是我管辖的百姓。”呵斥他离开。不多久,在惩处盗贼时,胡长孺教唆(指使)盗贼诬告那位哥哥接受步摇作为赃物,(役卒)将哥哥逮捕来到衙门,(他)极力争辩数次也得不到释放,胡长孺说:“你家确实有这件首饰,怎么说是诬告!”那位哥哥惊慌地说:“有固然有,是我弟弟所抵押的物品。”(胡长孺)催促(他)拿来检验,叫他弟弟来,说:“这莫非是你家的东西吗?”弟弟说:“是。”于是归还给弟弟。

延祐元年,(胡长孺)因为生病辞官回家,不再出来做官。负责管理地方的大臣拨给所在郡二千石粮食,把他聘请到学校,他陈述讲解经义时,围着听讲的人多达数百。乡试选取士人,(他)多次主管判定文章高下,看重朴实的文字,轻视华丽的辞藻,当时的文风因为这个而发生变化。(去世时)衣冠整齐,端坐逝世。终年七十五岁。

录入时间:2021-03-24 09: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