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包拯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又上言天子当明听纳,辨朋党,惜人才,不主先入之说,凡七事;请去刻薄,抑侥幸,正刑明禁,戒兴作,禁妖妄。朝廷多施行之。复官,徙江宁府,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威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奏曰:“东宫虚位日久,天下以为忧,陛下持久不决,何也?”仁宗曰:“卿欲谁立?”拯曰:“臣不才备位,乞豫建太子者,为宗庙万世计也。陛下问臣欲谁立, 是疑臣也。臣年七十,且无子,非邀福者。”帝喜曰:“徐当议之。”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B.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C.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D.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端土产砚”,端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而得名。与甘肃洮砚、安徽歙砚、山西澄泥砚并称为“四大名砚”。 B. “龟鉴”即龟甲和镜子,龟可以卜吉凶,镜可以辨美丑,以龟作镜纽,借喻镜鉴前史,为人做事要履于“正中”。 C. “朋党” 指精诚团结的朋友与同侪,古人倡导君子应该胸怀修齐治平的理想,广结朋党,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D. “ 路”指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路”这一行政区划始于宋代,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如福建路、两浙路。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包拯刚正直谏,多次斥责权臣。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还劝谏天子要爱惜人才,避免大兴土木等,朝廷大多予以实施推行。 B. 包拯敢于改革弊政,一心为民。旧时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他却打开官署正门,让人们到公堂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 C. 包拯忠于职守,心系朝廷。任谏议大夫时,他询问皇帝迟迟未立太子的原因,引起皇帝的疑问,之后皇帝理解他是为国家长远考虑,表态将慢慢商议此事。 D. 包拯家风朴实淳正,不尚奢华。他厌恶官吏克扣百姓,要求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决不能贪污,否则不允许他们回到家乡,去世后也不能葬入家族墓地。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2)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宋史·包拯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C 3. A 4. (1)包拯在朝廷立身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 (2)包拯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主来诉”,牛主人来告状,告状应是到县衙,不会直接向包拯告状,后面要断开。排除C、D。“来告私杀牛者”即盗贼,包拯明断,所以“盗惊服”,其前后断开。排除A。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朋党”解释错误。朋党指同类的人以恶相济而结成的集团,后指因政见不同而形成的相互倾轧的宗派。在古代官场,结党营私是常事,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例如唐代的牛李党争。不能说其是“精诚团结,修齐治平,同心同德,为国尽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A项,“他用唐朝宰相魏征的三篇奏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错误。包拯向皇帝上书魏征的三篇奏疏,是希望皇帝把它们作为座右铭,拿来借鉴自勉。因原文有“愿”字,而且奏疏是给皇上进谏的,臣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恐有不妥。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答此类题一定要事先还原语境,切忌直接读句子翻译。翻译时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1)立朝,在朝廷立身;敛手,收敛;惮,害怕。(2)苟合,随意附和;伪,伪装;辞色,言辞脸色;悦,取悦;私书,私人信件;绝,断绝来往。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注意体现句式和实词的各种用法及活用类型。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参考译文:包拯字希仁,是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有一个盗贼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牛主人来到(县衙)告状。包拯说:“(你)只管回家去,杀了牛卖了它。”不久又有一人来到(县衙)告发别人私自宰杀耕牛,包拯说:“(你)为什么割了别人家耕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这个盗贼感到很震惊,也非常佩服。(包拯)移任端州知府,升任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假借进贡的名义,肆意敛取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却命令工匠,只需要制造满足贡数的砚台即可,当政满一年,他没拿一方砚台回家。(包拯)担任天章阁待制、主持谏院。多次论述斥责权贵得宠大臣,请求朝廷废除一切由内廷施予的曲意恩赐。又依次递上唐魏郑公(魏征)的三篇奏疏,希望皇帝把它们当座右铭,作为借鉴。又上言天子应当明智地听取和采纳臣下的意见,辨清结党营私的人,爱惜有才能的人,不能坚持先入为主的主观意见,一共提了七件事;又请求去除刻薄的风气,抑制投机取巧的人,端正刑典,明确禁令,不要轻易大兴土木,禁止妖妄荒诞的事情,朝廷大多实施推行了这些意见。(包拯)恢复官位,调任江宁府,(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正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过他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让黄河水变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 (暗中私通贿赂)却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曲直,方可不受官府小吏的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自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包拯)升任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上奏说:“太子空缺的时间已经很久了,天下人都很担忧,陛下长时间犹豫不决,这是为什么?”仁宗说:“你想立谁为太子呢?”包拯说:“微臣我没什么才能而担任朝廷官职,之所以请求皇上预立太子,是为国家长远着想。陛下问我想让谁做太子,这是怀疑我啊。我已年届七十,又没有儿子,并不是谋求好处的人。”皇帝高兴地说:“我会慢慢考虑商议这件事的。”包拯请求裁减内廷侍臣的人数,减损和节约浩大的开支,分类(条理清晰地)责成各省的行政机构尽职尽业,御史府可以自行推荐属官,减少每年的休假日期,这些事情都得到了实行。包拯性情严峻刚正,厌恶官吏克扣百姓,做事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贪官,但也会因为他们的诚实而宽恕他们。(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伪装言辞脸色来取悦别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与他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自已还是平民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若贪污,不得回归老家,去世后也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听从我的意志,就不算是我的子孙。” |
|
录入时间:2021-03-24 09:19: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