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莫孝肃公诗集序·白鸿儒》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孝肃公诗集序

白鸿儒

唐宣宗大中五年,龙集辛未,设科求贤。合天下士对策于大延,胪传以莫公宣卿为第一。公字仲节,广南封州人也。所产之乡曰文德,所居之里曰长乐。厥考讳曰让仁,虽不任,亦有隐德。蚤年不禄,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继父亦莫氏,讳及芝,乃开建籍也。公随母往,并而为昆仲者三。长曰莫俦,次曰莫群。公年最少,乃其季也。继父亦乐善好施,岁歉则出粟以周邻里。尝遣二兄习读,公幼在侧,天性迥异,闻言即悟。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尤氏严于内训。试于有司,荐于大延。对扬清问,首魁天下。初典翰林,未服官政。后以母老,具表陈情。乞官外补,以便就养。上可其奏,赐官台州别驾。归省迎母,未至官所,而寻卒故里。葬之于文德乡锣鼓冈。威通九年,封州刺史李邦昌上其事于朝,钦奉上敕为唐正奏状元莫孝肃公,祀以庙食,表其里居曰文德。蠲其赋税,以充烝尝之需,永为常典。公自幼以至登第,所撰词赋诗歌,皆操笔立成。诵而咏之,如真全美玉,不落形迹。如化工生物,不事妆点,而生气宛然如在也。及今公族子姓言动气象,犹有公之遗风。虽乡曲五尺童子与夫田野愚夫愚妇,皆重公名,莫不喜谈乐道之。凡游于庠序者,罔不贤其贤。守其宗祀者,莫不亲其亲。得非状元公神化之所感也耶?是请也,公之嫡孙莫立之,郡之庠生也。述公行实以告,且请予为记,以垂悠久。余无似,叨治公郡,恨弗获睹公而徒慕公也,因以为记云。时有唐乾符五年,岁在甲午秋仲望日。

(选自《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十七))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

B. 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

C. 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人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

D. 甫七岁/资识豁然/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时人目为神童/入郡庠/从游于梁明甫先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B. 考,本义为年老,先秦时“考”常用作对父母的称呼,今人则称死去的父母为考。

C. 状元,科考第一名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D. 秋仲夏历每个季度的三个月用孟、仲、季表示,因此秋季第二月叫仲秋或秋仲。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莫宣卿自幼天性聪慧,过目不忘。他父亲莫让仁曾经让莫宣卿的两个哥哥温习诵读,当时莫宣卿也在一旁,他听过哥哥们读过的内容以后当即就能领悟理解了。

B. 莫宣卿事母至孝,让人感佩。初任翰林后,他还没有被安排国事政务,后来他就以母亲年老为由上表朝廷陈情乞求到地方补缺任职,以便于就近奉养老母

C. 莫宣卿词赋诗歌不事妆点、浑然天成。其创作思如泉涌,能操笔立成;其作品纯洁得如真金美玉,不落形迹,又如造化自然之物,栩栩如生,仿佛活的一般。

D. 莫宣卿声名远播,泽被后世。他去世后历代莫氏子孙的言行气质,还留有莫公的流风余韵,即使是乡里五尺小儿、田野的村夫村妇无不仰重莫公美名。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蚤年不禄,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

(2)凡游於庠序者,罔不贤其贤。守其宗祀者,莫不亲其亲。

5. 莫宣卿的成功既有其聪明颖悟的内在原因,也与其生活教育的环境因素密不可分。请联系原文简要说明促进其成长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下载Word版试题
《莫孝肃公诗集序·白鸿儒》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B    3. A   

4. (1)莫让仁早年没有俸禄(没有做官),莫公的母亲梁氏担心莫公孤独无助,没有依靠就改嫁(他人)。

(2)凡是在学校游学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的贤才;守护宗庙的人,没有一个不把他的亲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祭祀)。   

5. (1)他的生父莫让仁,虽没做官,但也有隐德。(2)他的母亲梁氏,担心他孤苦无助,改嫁他人(3)继父乐善好施周济乡邻。(4)受教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尤氏严于内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此句大意:(莫公)刚刚七岁时,才质和识见开阔,书本不离手,勤奋好学,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被当时的人看作神童。进入府学,跟随梁明甫先生交往学习。

从句法结构和句意上看,“手不释卷”是一完整句意,应断开,“豁然”也是常见文言文搭配,即“形容词+然”,意为“……的样子”,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C两项;句中的“时人”是“目为神童”的主语,故“时人目为神童”应为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项;当然,也可从“过目辄成诵”是一完整句意排除A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

B项,“先秦时‘考’常用作对父母的称呼,今人则并表示称死去的父母为‘考’”理解有误。正确的解释应为“‘考’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A项,“他父亲莫让仁曾经让莫宣卿的两个哥哥温习诵读……”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文句“继父亦莫氏,讳及芝,……尝遣二兄习读”可知,不是莫宣卿的父亲“莫让仁”,而是他的继父“莫及芝”,故此项张冠李戴了,即移花接木了。

故选A。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采分点:“蚤”,通假字,通“早”;“不禄”,古代士死的讳称;“孤”,幼年丧父;“,改适”,改嫁。

(2)采分点:“游”,游学;“庠序”,学校;“罔”,没有;前一个“贤”,意动用法,认为是个贤才;“宗祀”,宗庙;“亲”,把他当作亲人。

【5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也考查考生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莫宣卿的成功既有其聪明颖悟的内在原因,也与其生活教育的环境因素密不可分。请联系原文简要说明促进其成长的外部因素有哪些”,此题是一道新题型,审题的关键的“原文简要说明促进其成长的外部因素有哪些”,也就是考查考生莫宣卿成长的环境对他的影响,做此题的关键还是要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能够快速梳理传主在何年何月的经历,后根据题干的要求筛选整合信息。

具体分析,从莫宣卿家庭环境考虑,文中“厥考讳曰让仁,虽不任,亦有隐德”可以推断,其父施德于人的品德也深深地影响了莫宣卿,可谓是他的第一任老师;此外,当其父去世后,“公母梁氏,恐公孤立无倚,改适”,他的母亲担心莫公早年丧父无依无靠,于是改嫁,可以说,他的母亲的选择也是在有意给莫宣卿选择成长的环境;他的继父莫及芝一位有德有识之人,莫宣卿长期耳濡目染,深受继父的影响;更有甚者,莫宣卿后来“从游于梁明甫先生,梁母尤氏严于内训”,可见莫宣卿的成功和他生活教育的环境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考生若能依据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附译文:

唐宣宗大中五年是龙集(岁次)辛未年,规定取士的考试科目,来寻求天下贤才。集合合天下士人在公开场合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皇帝诏旨认为莫公宣卿是第一名。公,字仲节,是广南封州人。出生之地是文德,但居住的地方是长乐。他的父亲名避讳让仁,虽然莫让仁早年没有俸禄(没有做官),也有施德于人却不为人所知。早年去世,莫公的母亲梁氏,担心莫公早年丧父无依无靠,于是改嫁。他的继父也是莫氏,避讳莫及芝,是开建籍贯人。莫公随着母亲前往开建,和另外两个兄弟成为三兄弟。大哥叫莫俦,二哥叫莫群。公莫年龄最少,排行最小。他的继父也是喜欢做善事,乐于拿财物接济有困难的人,年成歉收之时就会拿出粮食接济邻居或同乡。他的继父莫及芝曾经让莫宣卿的两个哥哥温习诵读,当时莫宣卿也在一旁,他听过哥哥们读过的内容以后当即就能领悟理解了。那是他才七岁时,才质和识见高远开阔,书本不离手,勤奋好学,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被当时的人看作神童。进入府学,跟随梁明甫先生交往学习,梁明甫母亲尤氏在家里对梁明甫的教诲很严格。在有司考试,被推荐给大廷。面君奏对清审详问,成为天下第一。初任翰林后,他还没有被安排国事政务,后来他就以母亲年老为由上表朝廷陈情乞求到地方补缺任职,以便于就近奉养老母。皇上答应了他的奏章,赐予他台州别驾官职。回家探望父母,迎接母亲,没能到官员办公的处所,不久却卒于故乡。把他葬在文德乡锣鼓冈。威通九年时,封州刺史李邦昌把他的事迹上奏给朝廷,敬奉皇上诏书为唐朝正式奏请朝廷批准的状元莫孝肃公,立庙以便祭祀,上表他的故乡为文德。免去那里的劳役赋税,来充当祭祀的需要,永久地成为固定的法典、制度。莫公从幼时以至科举考试录取列榜,所写成词赋诗歌,都是执笔立刻写成。诵读吟咏它们,如同真全美玉,浑然天成。如同自然的造化者使万物生长,语言质朴,不矫揉造作,但富有活力、生命力,真切好像存在一样。等到如今莫公族子孙、后辈们言行神态气质,尚且还有莫公遗留下的风采。即使是穷乡僻壤儿童和那野外平民百姓,都敬重莫公的名声,没有谁不喜欢谈论他和说起他的。凡是在学校游学的人,没有一个不称赞他的贤才;守护宗庙的人,没有一个不把他的亲人当做自己的亲人(祭祀)。恐怕是状元公的精神感化吧?莫公的嫡长孙莫立之,是郡里的秀,他请求我。详实地述说莫公行为来告诉我,并且请我替他写《莫孝肃公诗集序》,以便流传悠久。我不肖,承受治理莫公的郡里,遗憾不能目睹莫公只能白白地羡慕莫公,凭借自己的想法记下它们。当时是唐乾符五年,在甲午年夏历秋季的第二个月十五日。

(选自《全唐文•第09部卷八百十七))

录入时间:2021-03-25 09:3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