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口:“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①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日:“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二)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至鸿门,谢口:“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都……”项王日:“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口:“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口:“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以上均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栎阳:古县名,战国时秦国之都。 1. 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B.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C.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D.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用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季父,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C. 东向,在我国古代礼仪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坐西朝东”为最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下位是“坐东朝西”。 D. 《史记》,由西汉的司马迁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包括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项羽年少时不喜学文而喜学兵法。项羽少时对读书识字没多大兴趣,剑术也没学成,但他主动要求学习“万人敌”。 B. 项羽少有壮志,抱负远大。秦始皇巡游会稽时,项羽竟然说自己将来可以取代他,可见他志向远大,抱负不凡。 C. 项羽豪爽直率,胸无城府。当刘邦屈尊前来道歉,阐明与项羽之间的误会后,项羽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刘邦军中内奸曹无伤。 D. 项羽为人不忍,优柔寡断。当范增三次给项羽使眼色并举起玉佩示意项羽杀掉刘邦时,项羽默然不应。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2)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史记·项羽本纪》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D 3. D 4. (1)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羽兵法。项羽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学到底。(2)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判断的时候,可以先找出断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断句规则分辨断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误。 如本题中,句中“项梁杀人”,是说“项梁杀了人”。“与籍避仇于吴中”是说“(项梁)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可以排除A项;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是说“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皆出项梁下”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项;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是说“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流寓在当地的客民和土著丁壮”,中间不能断开,这是“以是知其能”的原因。可以排除D项。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流寓在当地的客民和土著丁壮,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本题D项,“《史记》……与《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合称‘前四史’”错误,前四史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本题D项,错在“范增三次给项羽使眼色”,“三”在文中是多次,不是三次。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本题中,第一句中,“乃”应理解为“于是、就”;“略”应理解为“大致”;“竟学”应理解为“学到底、学完”;句意。第二句中,“因”应理解为“趁机”;“坐”通“座”,应理解为“座位”;“不”通“否”,应理解为“否则”;“若属”应理解为“你们这些人”;“为……所”是被动句。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一)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兵反秦的时候,年龄是二十四岁。他的小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领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戮(打败自杀)的那个人。项氏好几辈子做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原为西周时的一个小诸侯国,后为楚邑),所以姓项。 项籍少年时,学习认字写字没有完成,便放弃了;又学习击剑等武艺,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一个人就可以抵挡,不值得学。要学习成千上万人才能抵挡的本领(即兵法)。”于是项梁就传授项籍军事学知识。项籍非常高兴,大致了解兵法的意思,又不肯完成学业。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封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项梁杀了人,跟项籍跑到吴地去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上层人士,(才能)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以及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为他们主持办理,暗中用兵法部署约束流寓在当地的客民和土著丁壮,根据这个了解他们的能力。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位置我可以取而代之!”项梁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否则)就要灭族了!”项梁因此认为项籍不同凡俗。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能、勇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畏惧他。 (二) 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打败秦国,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侍。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
|
录入时间:2021-03-28 09:16: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