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进篇第二十六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 以俟君子    俟:等待

C.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

D. 吾与点也    与:和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毋吾以也    加之以师旅

B. 异乎三子者之撰    何伤乎

C. 子路率尔而对曰    咏而归

D. 如其礼乐    亦各言其志也

3.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浴乎沂

A. 以吾一日长乎尔

B. 不吾知也

C. 加之以师旅

D. 为国以礼

4.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5. 本文语言虽凝练、简短,却恰切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请选择其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下载Word版试题
《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进篇第二十六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C    3. B   

4. ①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②让子路(我)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光景,可以让它的(百姓)勇敢起来, 而且懂得礼义。   

5. 孔子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温和自谦。作为一个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即使在日常谈话中,也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他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四个学生各言其志后,他能够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认识引导到“礼治”上,从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子路:子路自信而率直,这可以从“率尔而对”的神态中窥见其人。还可以从他给自己选择的十分困难的处境及“大治”的社会理想中把握他的性格。

冉有:冉有是个谦虚的人,他坦言自己能力不足,用礼乐教化人民的事情只有等到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

公西华:公西华是谦虚谨慎的人,可以说他比较知道内敛,这可以从他“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做事态度表现出来。

曾皙:曾皙相当的从容有礼,且颇有头脑,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然后用优美的 语言描述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图景,这既是他的人生理想,也可以说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理想,只是他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

D项,“与:和”解释不正确,“吾与点也”译为“我赞成曾(的观点)”。“与”译为“赞同、赞成”。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言文中虚词的能力。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但在平时的学习中,有必要涉及这18个虚词之外的虚词。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重课本,系统积累;其次要根据语境分清虚实;再次要处理好用法与意义的关系: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意义也不同。

A项,前一个“以”通“已”,可译作“停止”,后一个“以”是介词,可译作“用、拿”。

B项,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作“同”;后一个“乎”是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呢”。

C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D项,前一个“其”是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句或下段开头。后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作“自己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判断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此类题型考查形式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性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本题例句“浴乎沂”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在沂河里洗澡。状语“沂”译为“在沂河里”,置于动词“浴”之后,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

A项,状语后置句。“乎”是介词,相当于“比”的意思。正常句子为:“以吾乎尔长一日。”

B项,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宾语“吾”应该放到动词“知”的后面,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

C项,状语后置句。就是“对(它)发动战争”,正常语序为:“以师旅加之。”

D项,状语后置句。“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在考查课内文言时,还要注意平时的阅读和复习。

本题翻译时要注意以下重点字词:“如”:如果;“或”:不定代词,有人;“知”:知道、了解;“尓”:你;“以”:用;“由”:指子路,姓仲名由;“也”:表示停顿的音节助词,无实义,可不译;“为”:动词,指治理;“之”:代词,代指之前说的千乘之国;“比及”:等到;“有勇”:(人人)都有勇气,意思是把军队整顿好,可以抵御外国侵略;“方”:正道,指是非的准则(这里可以参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含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归纳文言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将选项中的句子在原文中一一找到对应的地方;其次是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将人物放在具体的事件中来分析其性格特;最后是根据每个选项体现出来的人物性格,分类总结。

本题中,要求任选文中一个人物,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个性特点。文中共有五个人物“孔子、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文中每个人的发言都合乎他们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具体而言,第一个发言的是子路。“率尔而对”,“率尔”是轻率急忙的样子,他自告奋勇,抢先回答老师的问题,刻画出了子路率直性格,一个中等的“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上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有灾荒,处境十分困难。可是子路认为如果自己去治理它,三年即可见成效。“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由此可见子路的自信。第二个发言的是冉有,他的态度比子路谦虚了很多。他认为一个“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经过他的治理,三年后老百姓可以富裕起来。至于用礼乐教化人民,则要等待高明的君主了。由此可以看出冉有是个谦虚的人。第三个发言的是公西华,他的态度就更谦虚了:“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而且,他不是说自己已经能够做这些,而只是愿意学着干。公西华是谦虚谨慎的人,可以说他比较知道内敛,这可以从他“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做事态度表现出来。第四个是曾皙发言,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图景,这既是他的人生理想,也可以说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理想,只是他用了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见曾皙相当的从容有礼,且颇有头脑。而对于孔子的描绘更是寥寥数语,长者之风毕现。孔子的开场白:“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即是试图以一种平和宽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而到子路回答问题之后,“夫子哂之”,可以说是用一个神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当听到曾皙的志向后,始终沉默不语的孔子,竟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吾与点也”一句话又勾勒出了一个真挚的朋友形象。由此可见,孔子是一位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温和自谦的教育工作者。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但)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录入时间:2021-03-29 09: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