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抗击疫情铭文,是文学的责任·张堂会》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的口述文章《我的心是乱的,现在没法写作》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甚广,尤其他提出的“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引发不少共鸣。 面对很多作家在书写当前的灾难,李修文坦言“我写不了,就算要写,也希望自己多一些冷静和理智”,“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如何保障人的尊严、人之为人的根本,已经成为每一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不可否认,灾难需要文学来记忆。然而,不同于新闻报道,前者的职责是真实快速地反映事实,文学的价值更在于它的审美与启示,担负的责任更多是在追问与反思,包括对人性的诠释与解剖,以及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探寻与思索。鲁迅曾说:“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只有当写作者与苦难在时空上拉开了足够远的距离,他才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呈现更深层次的思考。 (摘编自管乐《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学》) 材料二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坚决打贏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离开或曲解客观事实,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摘编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 材料三 军旅诗人王久辛的诗作《这些高尚的人——写给解放军奔赴武汉抗新冠肺炎的战友》,是此次“抗疫诗潮”中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诗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诗思、深沉的情感,讴歌了在抗击疫情前方的战友。“我写诗,一贯是为感动而写。在动笔之前,我一直琢磨着他们身上极其珍贵、极其稀缺的东西。特别闪光。这种闪光,在平时是看不见的,他们就是平常的人,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就展现出来了。诗歌是精神的稀有元素。我首先是自己感动了,然后才写了这首诗。” 武汉诗人罗秋红认为:“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写诗的过程,是对内心抑郁的一种救赎。”龚锦明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写诗对重大灾难没什么救援作用,但它是支持我们的精神力量。”因此,对于疫情中的武汉诗人来说,写诗就成为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诗歌成为一种审美的救赎。罗秋红的《一只蝙蝠跑进客厅》、龚锦明的《急需品》、余修霞的《像一首诗,蜷缩在武汉封闭的怀中》、熊曼的《声音从这座城市消失了》,这一首首诗歌陪伴诗人度过焦虑恐慌的日子,在与他人的朗读分享中获得些许的温暖。 叶舒宪教授从人类学视野出发探究文学的治疗功能,认为文学的发生同以治疗为目的的巫医致幻术有潜在的关联。文学的原初功能不在于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或认识功能,而是治疗功能。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之后,文学内在的精神治疗功能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和遮蔽了。而抗疫文学揭破了这层遮蔽。把文学的疗救功能凸显出来。 (摘编自张堂会《写下抗击疫情铭文,是文学的责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新闻报道不同,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审美与启示,它担负的责任在于追问与反思,而不是快速真实地反映事实。 B. “亲到长安有几人”,作者引用元好问的诗句意在说明,深化文艺创作要以人为本,挖掘人性美善,融入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 C. 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往往与其所经历的抗疫阶段有关,需要艺术家不断深化认知。 D. 因为抗疫文学具有无限的治疗功能,所以它往往成为疫情中的武汉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湖北省作协主席李修文坦言自己“写不了”,是因为他身处灾难之中,暂时无法保持足够的理智与清醒来进行创作。 B. “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要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疫情防控现实,不能为了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 C. 王久辛的抗疫诗作获得好评,这与他善于观察、敏锐思考并以触及灵魂的情感体验的创作精神是分不开的。 D. 灾难文学具有特殊性,在抗疫题材创作中,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当代文艺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B. “既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 C. “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 D.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4. 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 你认为“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写下抗击疫情铭文,是文学的责任·张堂会》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D 3. B 4. ①以设问句开篇,引发关注,提出论点。②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采用并列结构,角度清晰,论证全面。③论证中运用了引证法、正反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有理有据。 5. ①具有责任感和现实意义,能够彰显时代精神,为国家奉献艺术力量。②以人为本,体现人道情怀,挖掘人性美善,探索人类生存意义。③深入生活,艺术反映社会现实,具备抗疫文艺的内涵和美学要求。④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不困于激情的宣泄和表象的叙述。⑤具有精神的感召力和审美的救赎力量,起到积极的疗救功效。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审美与启示,它担负的责任在于追问与反思,而不是快速真实地反映事实”错误。原文表述是“不同于新闻报道,前者的职责是真实快速地反映事实,文学的价值更在于它的审美与启示,担负的责任更多是在追问与反思”,可见选项张冠李戴,“真实快速地反映事实”是新闻报道的职责;也曲解文意,遗漏了“更在于”“更多是”,使得“文学的价值在于它的审美与启示,它担负的责任在于追问与反思”这两句表述绝对。 B项,“作者引用元好问的诗句意在说明,深化文艺创作要以人为本,挖掘人性美善,融入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错误。原文相关段落的中心句为“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然后引用名言来增强“真实”这一论证的说服力,并非为了说明“挖掘人性美善,融入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 D项,“因为抗疫文学具有无限的治疗功能,所以它往往成为疫情中的武汉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错误。原文表述为“武汉诗人罗秋红认为:‘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写诗的过程,是对内心抑郁的一种救赎。’龚锦明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写诗对重大灾难没什么救援作用,但它是支持我们的精神力量。’因此,对于疫情中的武汉诗人来说,写诗就成为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诗歌成为一种审美的救赎”,可见选项强调的原因是“精神力量”而非“无限的治疗功能”;“无限的治疗功能”也是错的,无中生有。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中相关信息进行理解和推断能力。这类题选项信息一般会超越文本,也就是可能在材料中找不到可对照的语句,需要考生联想生活或者运用头脑中的自我储备加以判断。还有一种设题角度可能是对原文相关语句进行合理而巧妙的变通,即一句话百样说,出题者没有照搬原文信息,变通说法后让考生来推断,这样的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总之这样的题需要处置灵活一些,不拘泥于提取、筛选能力。 D项,“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错误,讲好中国故事的条件有很多,比如会讲故事,有这个能力,另外还要有大爱和担当等,选项只强调了“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以偏概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材料二的观点是: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A项,属于“国本”; B项,论证的是“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不符合题干中材料二中观点的论据; C项,属于“事本”; D项,属于“人本”; 可见ACD都属于论据,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据和论证方法的理解。常见论证方法及答题方法:举例论证,通过……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充分的论证论点;道理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可信度,深刻透辟;比喻论证,用……来比喻 ……,把……这一深奥的道理论证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具体,化陌生为熟悉,变抽象为具象,容易被人接受,形象地论证论点;对比论证,把……和……放在一切比较对照,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显得论证严密,说服力强,给人印象深刻鲜明地突出观点。题干为: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开头第二段“面对很多作家在书写当前的灾难,李修文坦言“我写不了,就算要写,也希望自己多一些冷静和理智”,‘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如何保障人的尊严、人之为人的根本,已经成为每一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可见以设问句开篇,引发关注,提出论点。 材料一为第一层次,属于总说,提出问题“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如何保障人的尊严、人之为人的根本,已经成为每一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材料二属于第二层次,主体部分,按照“国本、事本、人本、文本”四方面分说;材料三属于总结上文照应开头的总说。可见整体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主体采用并列结构,角度清晰,论证全面。 (1)三则材料都有引用,比如开头部分 “灾难文学的唯一伦理,就是反思灾难”“我写不了,就算要写,也希望自己多一些冷静和理智”“在这样一场灾难中,如何保障人的尊严、人之为人的根本,已经成为每一个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材料二中“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材料三中“我写诗,一贯是为感动而写。在动笔之前,我一直琢磨着他们身上极其珍贵、极其稀缺的东西。特别闪光。这种闪光,在平时是看不见的,他们就是平常的人,但是在大灾大难面前就展现出来了。诗歌是精神的稀有元素。我首先是自己感动了,然后才写了这首诗。”“精神的力量是无限的,写诗的过程,是对内心抑郁的一种救赎。”龚锦明也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写诗对重大灾难没什么救援作用,但它是支持我们的精神力量。” (2)也有正反对比论证:“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坚决打贏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3)例证:罗秋红的《一只蝙蝠跑进客厅》、龚锦明的《急需品》、余修霞的《像一首诗,蜷缩在武汉封闭的怀中》、熊曼的《声音从这座城市消失了》,这一首首诗歌陪伴诗人度过焦虑恐慌的日子,在与他人的朗读分享中获得些许的温暖。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题干为“你认为‘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学’?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此题答题区间在材料二和材料三中。 从“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坚决打贏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中得出答案①具有责任感和现实意义,能够彰显时代精神,为国家奉献艺术力量。 从“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得出答案②以人为本,体现人道情怀,挖掘人性美善,探索人类生存意义。 从“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离开或曲解客观事实,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中得出答案③深入生活,艺术反映社会现实,具备抗疫文艺的内涵和美学要求。 从“因此,对于疫情中的武汉诗人来说,写诗就成为支撑他们的精神力量,诗歌成为一种审美的救赎”“叶舒宪教授从人类学视野出发探究文学的治疗功能,认为文学的发生同以治疗为目的的巫医致幻术有潜在的关联。……而抗疫文学揭破了这层遮蔽。把文学的疗救功能凸显出来”中得出答案⑤具有精神的感召力和审美的救赎力量,起到积极的疗救功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1)整体阅读语言材料。把握语言材料的内容要点,即明确文中透露的信息点。 (2)根据题干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阅读,查找与题干相对应的信息源,辩别真伪,筛选所需信息。 (3)将题干、选项、信息源进行对照和比较,鉴别真伪信息。 |
|
录入时间:2021-02-03 11:4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