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干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溪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节)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B.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C. 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D. 与齐太师语/乐闻《音》韶/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2. 下列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司空”,中国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 B. 《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 C. “四书五经”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 D. 《论语》是记录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是孔门弟子(包括再传弟子)根据自己的记忆或耳闻的传说写下来的。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小时做游戏,常摆起各种祭器,学着大人的礼仪动作。长大成人后又向老子“问礼”,说明孔子后来倡导“礼治”绝非偶然。 B. 孔子在鲁国局势混乱不堪之时来到齐国,希望得到齐景公的重用,虽然一度很受景公看重,最终却未能如愿而无功而返。 C. 鲁国南宫敬叔不仅为孔子“适周问礼”争取到了必要的条件,而且亲自陪他去请教老子,是一位难得的仁人。 D. 孔子在齐国曾专心学习《韶》乐,竟然三个月以来吃饭时,连肉味都尝不出来,这件事情很受齐国人称赞。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⑵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史记·孔子世家》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B 3. C 4. (1)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 (2)暮春(夏历)三月,穿上春衣,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青年人,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可据文段中动词的含义进行断句。“乐”是“语”的宾语,“语乐”意思是谈论音乐,中间不能断开,由此排除A、D两项;“学之”是动宾结构,如果“学之”与“三月”放在一起,是在强调学习时间;而“三月”与“不知肉味”放在一起,则强调学习中非常陶醉,故 “三月不知肉味”不能断开,由此排除B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A项,“……”错误,故选A。 B项,“《诗》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错误,原题中应为“诗”,而不是“《诗》”。《诗》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简称。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 C项,“鲁国南宫敬叔为孔子‘适周问礼’争取到了必要的条件”有误,由原文“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可知,文中意思应该是南宫敬叔请求跟随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君为他们提供了相关东西;“盖”,大概,表揣测之意,所以“亲自陪他去请教老子”文中也未提及。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得分点:“以”,用;“送人以财”,状语后置;“仁人者”,“……者”,……的人;“送人以言”,状语后置。第(2)句得分点:“莫”,通“暮”;“既”,已经;“冠者”,成年人;“童子”,年青人;“浴乎沂”,状语后置;“风”,名词作动词,吹风。 【点睛】文言文翻译句子时一般采用直译的方式,直译不通顺的也可以采用意译。翻译句子时,可以采用留、译、补、调等方式进行,留即保留年号、人名、官名、地名、物品的名称等不变;译即把单个字翻译成双音节词的形式;补即补充句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成分,尤其要注意句中省略主语的情况;调即针对文言文中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等情况参照现代汉语的顺序进行调整,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陬邑。他的祖先是宋国人。孔丘生下来,叔梁纥便死了,安葬在防山。防山在鲁国都城的东面,因此孔子不清楚他父亲的墓址,孔母因为也不清楚,于是隐瞒了这件事。孔子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俎豆各种礼器,演习礼仪动作。孔子母亲去世,他先将灵柩停放在五父之衢,这是出于孔子谨慎从事的考虑。陬邑人挽父的母亲告诉孔子其父的墓址,这之后孔子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此出任司空。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 鲁人南宫敬叔对鲁昭公说:“请您允许孔子前往周京洛邑。”鲁昭公给他们一辆车、两匹马,还有一名童仆同行,前往周京洛邑询问周礼,据说见到了老子。孔子告辞离去时,老子送他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来送人,仁义之人用言语来送人。我不能富贵,只好盗用仁人的名义,用言语来送你,这几句话是:‘聪慧明白洞察一切反而濒临死亡,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抉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儿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就不要有自己。’”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到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 孔子三十五岁那年,季平子和郈郦昭伯因为斗鸡的缘故得罪了鲁昭公。鲁昭公率领军队攻击季平子,季平子和孟孙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鲁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他逃奔到齐国,齐景公把昭公安置在干侯。此后不久,鲁国大乱。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吃得到呢!”过了几天,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景公很高兴,将要把尼溪的田地封赐给孔子。晏婴进言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不能用法度来规范;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能任用他们来教育百姓;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不可将这形成习俗;四处游说乞求借贷,不可以此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相继去世,周朝王室衰落以后,礼乐残缺有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连续几代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从幼到老不能学完他的礼乐。国君打算用这一套来改造齐国的习俗,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此后齐景公虽然恭敬地接见孔子,但不再问有关礼的事。有一天,齐景公挽留孔子说:“按照季氏上卿的规格来待你,我不能做到。”于是就用介于鲁国季氏和孟氏之间的规格来接待孔子。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听说此事。齐景公说:“我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就上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 |
|
录入时间:2021-04-02 09:04: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