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唐书·李渤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渤,字浚之,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发之后。九年,以著作郎征之。岁余,迁右补阙。 会泽潞节度使郗士美卒。渤充吊祭使,路次陕西。渤上疏曰:“臣出使经行,历求利病。访寻积弊,始自均摊逃户。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穆宗即位,召拜考功员外郎。岁终,定京官考,不避权幸,自宰相而下皆行升黜。状入,留中不发,议者以宰辅旷官,自宜上疏论列,而渤越职钓名,非尽事君之道。乃出为虔州刺史。未满岁,迁江州刺史。度支使张平叔奏征天下久逃逋租,渤上疏曰: 度支所收贞元二年流户赋钱四百四十万, 臣州治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顷有余。若徇度支所敛,臣惧天下谓陛下当大旱责民三十六年逋赋。臣任刺史,上不能奉诏,下不忍民穷, 无所逃死,请放归田里。” 入为职方郎中,进谏议大夫。敬宗冲年即位。坐朝常晚,一日入阁,帝久不出,群臣候立紫宸门外,有省年衰病者,几将顿仆。渤出次白宰相曰:“昨论晏朝事,今坐益晚,是谏官不能回人主之意,渤之罪也。渤请出阁待罪”会唤仗,乃止。 宝历元年,改元大赦,先是,鄂县令崔发闻门外喧斗,县吏言五坊使下殴击百姓。发怒,命吏捕之,曳扶既至,时已曛黑,不问色目。良久与语,乃知是一内官。天子闻之怒,收发系御史台,御楼之日,放系囚,发亦在鸡竿下。时有品宫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是日系囚皆释,发独不免。渤疏论之曰:“县令不合曳中人,中人不合殴御囚,其罪一也。然县令所犯在恩前,中人所犯在恩后。中人横暴,一至于此,是朝廷驯致使然,若不早正刑书,臣恐四夷闻之,慢倍之心生矣。” 后因谏,上以渤党发。出为桂州刺史,充桂营都防御观察使。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征至京师。月余卒,时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渤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阘茸[注]之流,非其沽激。以言摈退,终不息言。以救时病,服名节者重之。 (选自《旧唐书·李渤传》有删改) [注]阘茸,指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正确的一项是 A.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B.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C.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D. 乞降诏书/绝摊逃之弊/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若不由兹/谬矣/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著作郎,官名,主管编修国史;至唐,主管秘书省之著作局。 B. 疏,一种文体,是指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奏章。 C. 留中,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不交相关部门处理。 D. 鸡竿,一端附有金鸡的长竿。古代多于大赦日树立,后用为赦罪之典。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渤考评公正,不避权贵。作为考功员外郎,李渤对皇帝宠信的京官一概给予降职的考核评定,却遭到越俎代庖、沽名钓誉的非议,最终被贬出京城。 B. 李渤体察民情,维护君王。度支使张平叔不顾百姓疾苦,竟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李渤如实汇报江州的旱情,并明确指出,一旦征收,必引来对皇帝的非议。 C. 李渤忠于职守,勇于担责。敬宗“坐朝常晚”,李渤进言劝谏,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李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 D. 李渤仗义执言,坦陈时弊。崔发抓捕了殴打百姓的“中人”,遭致群殴,李渤挺身而出为崔发鸣不平,并直言朝廷如果不整治“中人横暴”,必然后患无穷。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摊逃之弊,苛虐如斯,聚敛之臣唯思竭泽,不虑无鱼。 (2)时有品官五十余人,持仗殴发,发破面折齿。台吏以席蔽之,方免。 5. 选文对李渤作了哪些评价?请简要概括。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旧唐书·李渤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C 3. A 4. (1)均摊逃亡户赋税的弊政,苛刻暴虐到如此地步,搜刮财货的臣子只想抽河水(捕鱼),却不思虑最终无鱼可捕。 (2)当时五十多名有品级的官员,手持棍棒殴打崔发,崔发的脸被打破、牙被打断。御史台的吏员用席子遮蔽崔发,这才使他免遭击打。 5. 李渤忠贞爱国,节操高尚,不随便附和他人;卑贱低能之徒指责他矫情求誉(沽名钓誉);而钦服名誉与节操的人们认为李渤处境艰难时,仍纠正时弊。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对称结构等等,还可以利用词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来判断。最重要的是抓住句子的主语,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宜采用排除法。 该句译文:(臣)乞求陛下降下诏书,断绝“摊逃”的弊端。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立好了然后才可以讨论天下太平。如果不从这点做起,想天下太平,是荒谬的呀。 “乞”的主语就是“李渤”,而宾语是“降诏书”,所以应在“书”之后断开,从而排除AC。“绝摊逃之弊”是“降诏书”的目的。接着“夫农者”“国之本”是李渤讲为什么要“绝摊逃之弊”的原因,其中“夫”是发语词,表议论。“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的意思是农业这个根本抓好了,才能谈得上国家的太平,所以应该在“平”之后断开,从而排除D项。“若不由兹”是从反面讲危害,也说明“若”之前要断开。综合以上分析: 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学生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帝王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外交礼仪、行政区划;还有一些委婉的说法,表谦、表敬的词语等等。平时要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等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来推敲。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C项,错在“指皇帝将有争议的臣子留在朝中任职”这个地方。正确的表述是:留中,指皇帝把臣下的奏章留在宫禁中,不交议也不批答。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在细节上做文章。同时防止命题陷阱,如: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因果倒置、无中生有等。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B项,曲解文意,错在“竟建议征收三十六年前的拖欠”这个地方。原文是“臣惧天下谓陛下当大旱责民三十六年逋赋”,即李渤担心天下有人非议皇帝要责收三十六年前的欠租,而不是度支使的“建议”。 C项,错在“第二天皇帝仍我行我素,李渤觉得未能尽谏官之责,主动请罪”这个地方,原文是“渤出次白宰相”,即李渤对宰相说的话,是“请出阁待罪”而不是“请罪”。最关键的是“会唤仗,乃止”,即此事没有下文,没有结果。 D项,事件前后关系不当。错在“崔发抓捕了殴打百姓的”“中人”,遭致群殴,李渤挺身而出为崔发鸣不平”。根据原文可知崔发遭到“品官”群殴,而不是“中人”群殴。且事情发生在“鸡竿之日”,而不是“中人”殴打百姓的当天。另外,崔发遭到群殴时,第一时间挺身而出的是“台吏以席蔽之”,而不是李渤。李渤为崔发鸣不平是在崔发被拘押后的事情。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同时,了解文言翻译的原则是:信(准确)、达(通畅)、雅(有文采)。掌握翻译的方法: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保留不译);换(用现代的词去替代相应的古代的词);补(补出文中省略了的语句,补出句中的省略成分);删(把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调(把文言文倒装句,调整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断句——串译——完善。 第(1)句采分点:“苛”,如果;“虐”,暴虐;“如斯”,像这样,如此地步。“聚敛”,搜刮钱财;“唯”,只。 第(2)句采分点:“持仗”,拿着棍棒;“破”“折”,含被动意味,可译为“被打破”“被打折”;“以”,用,拿。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题干要求简要概括选文对李渤作了哪些评价?首先回归文本,即从有关李渤所做的事的相关地方寻找。原文最后一段,是作者比较集中评价李渤的文字,“渤孤贞,力行操尚,不苟合,而阘茸之流(从注解我们可知:阘茸,指的就是人品卑劣,或者庸碌无能)。非其沽激。以言摈退,终不息言。以救时病,服名节者重之”,这段话的意思是李渤孤傲忠贞,力行操守,不随便附和他人,势利之徒指责他矫情求誉。他因直言被斥,最终也不停止进言,来匡正时弊,正人君子因而敬重他。从原文前面李渤考评公正,不避权贵和仗义执言,为崔发辩护等事件可看出作者对他的评价是很中肯的。 【点睛】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概。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浏览一遍。初步明确是“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什么话”等,对全段的内容有个粗略的了解,读懂六七成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下子全读懂,一般的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多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引起回忆,运用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实词、虚词、句式、活用、倒装、特殊句式等),解决、完成较容易做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站在更高的层次去认知全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李渤,字浚之,是后魏横野将军申国公李发的后人。九年,皇帝征召他做了著作郎。一年多后,升任右补阙。 正当这个时候,泽潞节度使郗士美亡故了,李渤当时充任吊祭使,路上停留在陕西。李渤上奏章说:“渭南县长源乡本来有四百户百姓,现在才有一百多户,阒乡县本来有三千户百姓,现在才有一千户,其他州县大约相似。访求积弊,源自平均摊派杂税使家户逃亡。凡十家以内,大半逃亡,而(留下的)五家再均摊(跑掉五家的)赋税。这就像是往井里投石头,不到井底不停止。摊税使百姓逃亡的弊端,就是像这样苛刻暴虐,这都是搜刮钱财的臣子盘剥下面讨好上面,只考虑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做法)。(臣)乞求陛下降下诏书,断绝””摊逃””的弊端。农者,是国家的根本,根本立好了然后才可以讨论天下太平。如果不从这点做起,想天下太平,是荒谬的呀。” 穆宗即位后,征召李渤做了考功员外郎。十一月,主管京官考核,不回避有权的大臣和被宠幸的官吏,都根据他们政绩优劣奏请升迁罢免。他的报告呈送上去后,留在朝廷,而不下发。朝廷中对李渤非议的人认为,宰辅大臣旷废职守不能尽责,自应上疏评论是非,但李渤越职行事沽名钓誉,这不是克尽侍奉君主职责的正道。于是李渤被调出朝廷,任虔州刺史。一年未满,又改任江州刺史。度支使张平叔收敛天下的欠租,李渤上疏:“度支使收取贞元二年流亡户的赋钱四百四十万。现臣所管辖之州共有田二千顷,现在已旱死一千九百顷。假若按照度支所要求的征收,臣担心天下人会指责陛下在大旱中要责收百姓三十六年前的欠租。臣任刺史,对上不能奉命,对下不忍心百姓困死。臣罪责难逃,特请求放臣回归田里。” 又入朝任职方郎中,后升为谏议大夫。那时敬宗皇帝早朝时常常晚到。一天入阁,皇帝好长时间不出来,群臣候立在紫宸门外,有老年体弱的站不住跌倒。李渤出列见宰相说:“昨天上疏说了晚朝之事,今天却更晚了。这是谏官不能说服改变君主的意旨,不称职。李渤我请求出阁待罪。”正说着,那边皇帝唤仪仗出来了,李渤之请作罢。 宝历元年,改年号大赦天下。在这之前,鄠县令崔发听到衙门外喧闹打斗,衙吏说五坊指使手下殴打百姓。崔发大怒,命令衙吏抓捕这些人。拉拽挟持到衙门后,时间已经很晚,看不清脸色眉目。长时间与他交谈后,才知道是一个宦官。天子听说这件事后十分生气,收审了崔发并囚系在御史台。大赦之日,释放在押囚犯,崔发也在鸡竿之下(释放之列)。当时有宦官五十多人,手持木杖殴打崔发,纵横乱打,崔发被他们打得破了脸掉了牙齿。御史台的官吏用席子给他遮蔽上,才使崔发得免。这天在押的犯人都被释放了,唯独崔发没有被赦免。李渤上疏谈论这件事说:“县令不应该抓捕中人(宦官),中人不应该殴打御史台的囚犯(崔发),他们的罪是同样的。然而县令所犯的罪在皇帝大赦恩典之前,中人所犯的罪在皇帝大赦恩典之后。中人蛮横残暴,竟然到了这种地步,这是朝廷纵容导致的结果。如果不及早端正刑罚,我担心四方边境的人和藩镇奏事听说这样的事情,那么怠慢轻视的心思就会萌发了。” 后来李渤因为进谏,皇帝认为他偏袒崔发,让他充任桂管都防御观察使。李渤因病请求别人替代,罢官回到洛阳。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征召到京城。一个多月后去世,当时年龄为五十九岁,追赠礼部尚书。李渤孤傲忠贞,力行操守,不随便附和他人,势利之徒指责他矫情求誉。他因直言被斥,最终也不停止进言,来匡正时弊,正人君子因而敬重他。 |
|
录入时间:2021-04-02 09:1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