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上梅直讲书·[宋]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梅直讲①书

[宋]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 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 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宰:掌管。

B. 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    游:交往。

C. 非左右为之先容    容:介绍,推荐。

D. 其为人如孟轲、韩愈之徒    徒:弟子。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皆天下之贤才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

B. ①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②小学而大遗

C. ①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D. ①非亲旧为之请属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3.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 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B.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C.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D. 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4. 下列全都能表明苏轼对快乐的认识的一项是(    )

①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

②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

③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

④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

⑤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

⑥《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②④⑤              D. ①⑤⑥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

B. 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信,表达自己对梅尧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

C. 梅尧臣喜欢苏轼的文章,是认为它有孟子的风格,欧阳修则是因为苏轼能够不给世俗之人写文章而加以赏识。

D. 苏轼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表达了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的高度推崇。

下载Word版试题
《上梅直讲书·[宋]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A    3. C    4. A    5.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推断能力。答题步骤:(1)审题。看要求是选正确的还是选不正确的,(2)对有把握的选项迅速作出判断,(3)借助方法,主攻难点。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1)依形推义法(2) 语境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妙用修辞法(5)成语印证法(6)课文求义法(7)邻字借推法(8)联想推断法(9)代入检验法(10)古今对比法。

D项,“徒”解释错误。根据语境,“其为人如孟轲、韩愈之徒”译为“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 “徒”应该译为“一类人”。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

A 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的。可见,相同。

B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可见,不同。

C 项,第一个“其”,代词,代自己;第二个“其”,助词,无义。可见,不同。

D 项,第一个“为”,介词,替;第二个“为”,动词,认为。可见,不同。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

“而位不过五品”有转折意,其前宜断开,排除BD;“其容色……”“其文章……”句式对称,中间应断开;根据句意,“乎斯道”中的“乎”相当于介词“于”,构成介宾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③根据原文“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后“亦何以易此乐也”,可见这不是作者认为快乐的事;⑤是说作者求禄之状。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欧阳修则是因为苏轼能够不给世俗之人写文章而加以赏识”表述错误。根据文本“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可知,欧阳修喜欢苏轼的文章是因为“不为世俗之文”,意思是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

故选C。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中的《鸱鸮》,读到《尚书》中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自然地笑着说: “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掌管。”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们师徒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以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往,并且和他互相切磋。后来年龄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

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人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我,因此我才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推荐,不是亲戚朋友替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 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左传》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

录入时间:2021-04-02 09: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