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意象·王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试图给“美”下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恰当的”“美乃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等。一次次对美的概念的界定,乍看恰当,再品又觉片面,经反复推敲又一再推翻,周而复始,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只能无奈地概括为:“美是难的”。 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 美究竟是什么?美是客观的吗?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因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亦在“情景”中,正如庄子所言:“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人与“情景”互生互存,交融亲和,“情景”并非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实在,而人也非独立于宇宙之外的所谓主体。因此,当人与天、地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出来。 美在感知中,亦在情景中。美属于一种意象,而审美是种境界。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意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的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人、艺术作品和宇宙——艺术三要素之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之手,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它需要艺术家和宇宙的情感交流和精神感应,将抽象之美在意念中不断强化,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行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使之成为有形之态。可见,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将意象思维转化成形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是错综复杂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存在层次上的差异,有高低之分,有雅俗之别。标准难以统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法国美学家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柏拉图曾多次给“美”下定义,又都被自己推翻了,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 B. 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处在一个共同的维度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便能真正得以实现。 C. 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就越大。 D. 抽象之美要通过艺术家的审美活动,转化为有形之态,才有可能成为艺术作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从柏拉图给“美”下定义谈起,引出后文关于认识“美”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的论述。 B. 论述“美属于一种意象”时,分别对“意”和“象”进行诠释,便于读者把握美的含义。 C. 文章第五段用郑板桥“三竹说”的创作理论,论证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 D. 与重视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意义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对美的本质做了新的论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于美,应该用联系、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不能用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和理论模式去分析。 B. 在发现美的时候,人不是独立于景之外的,景也不是独立在人之外的,人与景是融为一体的。 C. 一般人都能感知到模糊的、不确定的、稍纵即逝的、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 D.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因不同的标准有高低、雅俗之分,但这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美在意象·王可》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最后才找到一个永恒完整的定义”错,原文第一段“最终柏拉图找不出准确的语言定义‘美’”。 B项,“人、艺术作品和宇宙三者同处在一个维度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错,缺少条件,倒数第二段是“当三者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现”。 C项,“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越深,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审美价值也就越大”错,无中生有。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论证了艺术作品的价值贵在情感”错,应是论证了审美价值的存在以及实现的途径。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一般人都能……抽象之美”整个选项内容分析错误,原文第五段是“当美在‘意’中,美是流动的、不确定的、难以捕捉的。”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人可感知到这样的抽象之美。 故选C。 |
|
录入时间:2021-02-03 11:5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