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吕氏春秋•天下之士也者》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者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自此观之,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形虽同,取舍之殊,岂不远哉?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而问曰:“尧理天下,吾子立为诸侯。今至于我而辞之,故何也?”伯成子高曰:“当尧之时,未赏而民劝,未罚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说,愉愉其如赤子。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协而耰,遂不顾。夫为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者,以禁后世之乱也。

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辛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南宫括对曰:“宽少者,弗识也。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也!”今使燕爵为鸿鹄凤皇虑,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岂不悲哉?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大息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

(取材于《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释:①陈无宇:齐国大夫,与鲍文子攻打栾氏、高氏,栾、高出奔,陈、鲍就分其土地财产。②耰:播种后用土盖上种子。③爵:通“雀”。④凤皇:凤凰。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            丑:凶恶

B. 未赏而民劝                      劝:勉力

C. 今者宽也非周公          非:非议

D. 戎夷违齐如鲁              违:离开

2.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而固处之以身者也              固妄诽訾

B. 禹趋就下风而问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C. 无山林溪谷之险                则未之识

D. 道其不济夫                    其皆出于此乎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愉愉其如赤子         就像小孩子一样和悦

B. 无虑吾农事           不要打扰我耕种

C. 子孙弥杀              子孙杀人更多

D. 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    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

4.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这篇文章依次列举了伯成子高、周公、戎夷三人的事例,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

B. 第2段将尧、舜时期百姓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说明伯成子高是因不满百姓的做法而选择“耕在野”。

C. 第3段写辛宽对鲁缪公提及先君周公受封之事,意在表达他对于太公望受封险固之地的强烈不满。

D. 第4段写戎夷天寒时把衣服给弟子,自己却冻死了,旨在赞扬戎夷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高尚师德。

5. 请简要分析这篇文章论证的整体思路。

6. 阅读下面《论语》的内容,回答问题。

①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论语·里仁》

②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④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注释:①放,依据。

结合这四则内容回答问题。

(1)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孔子对“利”的态度。

(2)运用所选第二则材料的观点,评析前面文言文段中戎夷的行为。

下载Word版试题
《吕氏春秋•天下之士也者》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D    3. C    4. A   

5. 文章开篇提出观点:杰出的人要考虑天下长远的利益,而且要身体力行。然后,依次用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以禁后世之乱”、周公受封于鲁以避免子孙“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和戎夷解衣救活弟子“以必死见其义”三个事例阐明主张。   

6. (1)孔子认为:做人不能只据利做事,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小利,取利一定要符合道义。

(2)孔子认为君子懂得道义。戎夷面对有衣则生无衣则死的现实,而选择送衣救活弟子,他用必死的行为坚守道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错误。“丑”,耻辱;“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意思是:陈无宇的贪婪可耻也很严重了。

B项,正确。“未赏而民劝”意思是:不奖赏可是人们却勉力向善。

C项,正确。“今者宽也非周公”意思是:现在辛宽非议周公。

D项,正确。“戎夷违齐如鲁”意思是:戎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中的实词、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

A项,第一个“固”,一定;第二个“固”,固陋;

“而固处之以身者也”意思是:而自己一定要身体力行。

“固妄诽訾”意思是:固陋狂妄,横加诽谤。

B项,第一个“而”,连词,表修饰关系;第二个“而”,连词,表递进关系;

“禹趋就下风而问曰”意思是:禹快步走到下风头问道。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意思是: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

C项,第一个“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第二个“之”,代词,这样;

“无山林溪谷之险”意思是:这里没有险要的山林溪谷。

“则未之识”意思是:还不能知道(是不是)这样的。

D项,两个“其”用法和意义一样,表示推测语气,大概。

“道其不济夫”意思是:道义大概行不通了。

“其皆出于此乎”意思是:大概都出于这吧?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C项,错误。“杀”,消减,衰微;故“子孙弥杀”意思是:子孙越来越衰微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正确。

B项,“说明伯成子高是因不满百姓的做法而选择‘耕在野’”说法错误。结合“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分析可知,伯成子高是因道德衰微而选择“耕在野”。

C项,“意在表达他对于太公望受封险固之地的强烈不满”说法错误。结合“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分析可知,辛宽意在表达他对于先君周公封于鲁地的强烈不满,选项张冠李戴。

D项,“旨在赞扬戎夷在危难时刻表现出的高尚师德”说法错误。他是用必死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道义。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的论述思路的梳理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者也”,即杰出的人要考虑天下长远的利益,而且要身体力行。然后,依次用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以禁后世之乱”、周公受封于鲁以避免子孙“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和戎夷解衣救活弟子“以必死见其义”三个事例阐明主张。

【6题详解】

(1)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需要学生在认真翻译文本基础上,结合句子关键字词和文章主旨等进行分析。本题要求“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概括孔子对‘利’的态度”,作答本题需要理解以上四则材料的内涵。第①句,“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孔子说:“如果依据个人的利益去做事,会招致很多怨恨。孔子在这章提出了待人处世之道的核心问题之一——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君子,道总是大于利,利总是归于义,如果唯利是图,做任何事都容易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第②句“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孔子从义利的角度来区别君子与小人。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第③句“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来做枕头,这样做我很快乐。用不正当的手段使自己富有、尊贵,这对我如同浮云一般(指不值得关心)。”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了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第④句,“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此章中,孔子就告诉了我们作为一个管理者做事情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态:首先,做事情不要想到很快就能收到效果,不可急于求成;其次,做事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利益,要有长远的目光。综上所述,整合归纳“孔子对‘利’的态度”即可。

(2)本题考查考生鉴赏作品形象、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精读文本中关于形象的描写,对作品中人物的精神、性格、思想、感情、神态、心理作出分析评价。其次结合时代背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时代去分析,还要分析作者带倾向性的议论,揣测作者的情感倾向。本题要求“运用所选第二则材料的观点,评析前面文言文段中戎夷的行为”,首先明确第二则材料的观点:孔子认为:做人不能只据利做事,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小利,取利一定要符合道义,然后分析戎夷的行为。结合“戎夷大息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分析可知,戎夷面对有衣则生无衣则死的现实,而选择送衣救活弟子,他用必死的行为坚守道义。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天下杰出的人士,考虑的是天下长远的利益,而自己必定要身体力行。即使对现在有加倍的利益,只要对后世不利,也不去做;即使能长久安定,只要这些是为自己的子孙谋利,也不去做。由此看来,陈无宇的贪婪可耻也很严重了,他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相比,虽然同样是人,但取舍的不同,相差难道不是很远吗?

尧治理天下时,伯成子高被封为诸侯。尧把帝位让给舜,舜把帝位让给禹,伯成子高就辞去诸侯去耕种。禹去见他,他正在田里耕种。禹快步走到下风头问道:“尧治理天下时,您被封为诸侯。现在传到我这里您却辞去诸侯,这是什么原因呢?”伯成子高说:“尧的时候,不奖赏可是人们却勉力向善,不惩罚可是人们却畏惧为非。人们不知道什么是怨恨,不知道什么是高兴,就像小孩子一样和悦。现在奖赏和惩罚很频繁,可是人们却争利而且不顺服,道德从此衰微了,谋私利的事从此兴起了,后世的混乱从此开始了。先生您为什么不走呢?您不要打扰我耕种。”说罢,面带和悦之色去覆盖种子,不再回头看禹。当个诸侯,名声显赫荣耀,实际情况又很安逸快乐,后嗣都能得到恩惠,这些,伯成子高不须问便能知道,然而却推辞不当诸侯,这是为了以此制止后世的混乱啊!

辛宽谒见鲁穆公说:“我从今以后,知道了我们先君周公在受封这件事上不如太公望聪明。从前太公望被封到营丘一带滨海之地,那里是海阻山高,险要坚固的地方,所以地域日益广大,子孙越来越昌盛。我们先君周公被封到鲁国,这里没有山林溪谷之险,诸侯从四面都可以侵入,所以地域日益缩小,子孙越来越衰弱。”辛宽出去以后,南宫括进来见穆公。穆公说:“刚才辛宽责备周公,他的话是如此如此说的。”南宫括回答说:“辛宽是个年幼无知的人,不懂道理。做好事的人得天下,干坏事的人失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规律。贤德的人难道想让自己的子孙凭借山林之险来长久地干无道之事吗?辛宽是个小人啊!”如果让燕雀为鸿鹄凤凰谋划,那一定不会得当。它们所谋求的,只不过是瓦缝之间、屋檐之下罢了。愚昧卑下的人,他们为贤德的人谋划,也和这相同。固陋狂妄,横加诽谤,难道不是很可悲吗?

戎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天气非常冷,城门关闭后才到达,就跟一个学生露宿城外。天冷得越来越厉害,他就对自己的学生说:“你把衣服给我,我就能活命;我把衣服给你,你就能活命。我是国家杰出的人,为天下着想舍不得死,你是个不贤之人,不值得爱惜生命。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学生说:“不贤德的人,又怎么能给国家杰出的人衣服呢?”戎夷长叹一声说:“哎!道义大概行不通了!”说罢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了学生,半夜里冻死了。学生终于活命了。要说戎夷的才能一定能让整个社会安定,还不能知道(是不是)这样的。至于他想对别人有利的思想,那是无以复加了。他通晓死和生的区别,仁爱之心是很诚恳的,所以他能用必死的行为来显示自己的道义。

①孔子说:“依据自己的私利而行动,会招来很多怨恨。”(《论语·里仁》)

②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义,小人只知道利。”(《论语·里仁》)

③孔子说:“吃粗粮喝清水,弯起胳膊当枕头,快乐就在其中了。干不义的事得到了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好像浮云一样。”(《论语·述而》)

④子夏做了莒父的邑长,向孔子问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求快,不要贪图小利。求快,则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则办不成大事。”(《论语·子路》)

录入时间:2021-04-03 09:0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