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儒林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 当死,诏赦之。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瑕丘江生为谷梁《春秋》。自公孙弘得用,尝集比其义,卒用董仲舒。 仲舒弟子遂者:兰陵褚大,广川殷忠,温吕步舒。褚大至梁相。步舒至长史,持节使决淮南狱,于诸侯擅专断,不报,以《春秋》之义正之,天子皆以为是。弟子通者,至于命大夫;为郎、谒者、掌故者以百数。 而董仲舒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B.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C.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D.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相传由孔子修订。较为有名的注解《春秋》的书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 B. 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 C. 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越、北狄。 D. 谒者,官名。职掌各朝不同,秦汉谒者掌管接待宾客及赞礼;南北朝谒者掌管朝觐宾饷及奉诏出使。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董仲舒深谙教学之道,他一下车就讲授《春秋》,弟子们根据入学时间的长短来依次辗转传授。 B. 董仲舒三年目不窥园,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究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 C. 董仲舒曾经做过宗室贵族胶西王的辅相,但到去世为止,他始终不置办家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 D. 董仲舒学识渊博,尤精于“春秋公羊学”。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史。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2)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史记·儒林列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C 3. A 4. (1)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不合乎礼仪的就不做,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 (2)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派去做胶西王的国相。”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意思是“在江都全国推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任职期间他被贬为中大夫,住在家里,撰写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行”意思是“推行”,“一国”是推行的范围,且后面“未尝不得所欲”的主语是前面的董仲舒所推进的方法,不是“一国”,所以应在“一国”后断开,排除BC两项。 “为”是动词,意思是“做,担任”,宾语是“中大夫”,故应在“中大夫”后断开,排除A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四夷,古代统治者对四方少数民族的蔑称,即指东夷、西戎、南越、北狄”错误,“南越”,古地名,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本题应为“南蛮”(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南各部落的称呼)。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A项,“他一下车就讲授《春秋》”错误,文中说的是“下帷讲诵”,“下帷”意思是“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选项曲解实词意思。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第一句中,“容止”,仪容举止,动静举止;“礼”,合乎礼仪;“师尊”师法,“尊”敬重。第二句中,“从谀”,奉承,阿谀逢迎;“疾”,憎恶,怨恨;“独”,唯独,只有;“相”,做国相,担任国相。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他由于研究《春秋》,在孝景帝时任博士。他放下帷幕讲授《春秋》,弟子们根据入学时间的长短来依次辗转相传授,有的人甚至没见过他的面。董仲舒三年间不到后园游玩,他专心到了这个地步。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不合乎礼仪的就不做,学生们都师法、敬重他。当今皇上即位后,他出任江都国相。他依据《春秋》记载的自然灾害和特异现象的变化来推究阴阳之道交替运行的原因,因而求雨时关闭各种阳气,放出各种阴气,止雨时则方法与之相反。在江都全国推行,无不实现了预期的效果。任职期间他被贬为中大夫,住在家里,撰写了《灾异之记》。这时辽东高帝庙发生火灾,主父偃嫉妒他,窃取了他的书上奏天子。天子召集众儒生把书拿给他们看,儒生们认为其中含有指责讥讽朝政之意。董仲舒的学生吕步舒不知道这是自己老师的著作,认为它愚蠢至极,于是把董仲舒交法官论罪,判处死刑,但是皇上诏赦免了他。于是董仲舒始终不敢再谈论灾异。 董仲舒为人廉洁正直。这时朝廷正要排除四方外族的侵犯,公孙弘研究《春秋》成就不及董仲舒,但是公孙弘迎合世俗处理事情,官至公卿。董仲舒认为公孙弘为人阿谀逢迎。公孙弘憎恨他,就对皇上说:“只有董仲舒可以派去做胶西王的国相。”胶西王一向听说董仲舒有德行,也很好地对待他。董仲舒害怕居官日久会惹祸上身,很快就辞官回家。到去世为止,他始终不置办家产,而一心以研究学问写作论著为本职。所以汉朝建立直到第五代期间,只有董仲舒以精通《春秋》出名,他阐述的是《公羊春秋》。 瑕丘人江生研究《谷粱春秋》。自从公孙弘受到重用,他曾收集比较了谷粱学和公羊学的经义,最后采用了董仲舒所传授的公羊氏的学说。 董仲舒的弟子中有成就的人:兰陵人褚大,广川人殷忠,温人吕步舒。褚大官至梁王国相。吕步舒官至长史,手持符节出使去判决淮南王刘安谋反的罪案,对诸侯王敢于自行裁决,而不加请示。他根据《春秋》的义理公正断案,天子都认为很对。弟子中官运亨通的,做到了皇帝任命的大夫:担任郎官、谒者、掌故的要用百来计算。而董仲舒的儿子和孙子都因精通儒学做到了高官。 |
|
录入时间:2021-04-05 09:29: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