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答祖择之书·欧阳修》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于)其他方面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一有工焉,则曰:“吾学足矣”。甚者至弃百事不关于心,曰:“吾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以至之鲜也。

昔孔子老而归鲁,六经之作,数年之顷尔。然读《易》者如无《春秋》,读《书》者如无《诗》,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圣人之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荀卿盖亦晚而有作。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此足下所谓“终日不出于轩序,不能纵横高下皆如意”者也,道不足也。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足下所为文用意甚高卓然有不顾世俗之心直欲自到于古人。今世之人用心如足下者有几?是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交游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学不师则守不一,议论不博则无所发明而究其深。足下之言高趣远,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此其病也。窃惟足下之交游能为足下称才誉美者不少,今皆舍之,远而见及,乃知足下是欲求其不至。此古君子之用心也,是以言之不敢隐。

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意得则心定,心定则道纯,道纯则充于中者实,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敢。三代、两汉之学,不过此也。足下患世未有合者,而不弃其愚,将某以为合,故敢道此。未知足下之意合否?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世之学者往往溺之                    溺:沉溺

B. 故孟子皇皇不暇著书品                皇皇:匆匆忙忙的样子

C. 交游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        游:游览

D. 此其病也                            病:缺陷

2.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学者有所溺焉尔                方勉焉以模言语

B. 盖文之为言                    圣人之义虽不可及

C. 何其用功少而至于至也            文不难而自至也

D. 是则乡曲之中能为足下之师者谓谁        是以言之不敢隐

3.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盖义之为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自足

因为文章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喜悦,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

B 若子云、仲淹,方勉焉以模言语,此道未足而强言者也

像扬雄、范仲淹,(他们)勉强模仿圣人的语言形式,这就是道理不够却要勉强写作的文人。

C. 若道之充焉,虽行乎天地,入于渊泉,无不之也

如果道理充分,(文章)就会驰骋于广大的天地,沉游在幽深的渊泉,没有到达不了的。

D. 中充实则发为文者辉光,施于世者果敢

心胸充实写成文章就能光彩绚烂,这样世人看后才会果断勇敢。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之惑者,徒见前世之文传,以为学者文而已,故愈力愈勤而愈不至。

(2)夫世无师矣,学者当师经,师经必先求其意。

5.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则文章都阐述了文与道的关系,欧阳修认为二者之间,道应为先。

B. 欧阳修注重实践以求道,反对弃百事不关心,在书斋里空谈作文。

C. 欧阳修在书信中批评了当世学者过于追求文辞的现象。

D. 欧阳修认为祖择之的文章言高趣远,议论精深,因此大加赞赏。

6.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完成以下试题。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①先生:与“弟子”相对,指长辈。②馔:吃喝。

请概括这两则内容中“孝”的内涵。春节来临,你认为践行“孝道”最重要的是什么?

下载Word版试题
《答祖择之书·欧阳修》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D   

4. (1)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以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所以越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越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反而越是写不好文章。(2)既然社会上没有老师,做学问的人就应当(直接)学习经书,学习经书首先要探求它的真意。  

5. D   

6. (1)孔子认为,“孝”绝不只是赡养,还应做到诚心孝敬,除物质的供养外还必须有情感的投入,对父母心存感激、和颜悦色,这才是真正的“孝”。(2)当今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很多父母有自己的收入而不需要儿女供养,所以父母注重的是儿女“常回家看看”的精神慰藉。春节来临,做儿女的应理解父母的心情,多在家陪陪父母,与父母多交谈,多聚餐,多一份欣赏,多一些笑脸,让父母快快乐乐地过个年。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C项,“游:游览”错误,“交游之间能发足下之议论者谓谁”的意思是:交往的朋友中能引发你的议论的又有谁呢?所以“游”的意思是“交往”。C错误。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第一个“焉”,代词,“其他方面”的意思;第二个“焉”,助词,用于句中,表示语气舒缓、停顿。

B项,第一个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第二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

C项,第一个“至”,名词,“境地”的意思;第二个“至”,动词,“达到”的意思。

D项,两个“是”,都是指示代词,“这样”“这”的意思。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D项,“这样世人看后才会果断勇敢”错误,“施于世者果敢”的意思是:运用于社会就能达到预想的效果。D错误。

故选D。

【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1)之:代词,那些。惑者:不明白事理的人。徒:只是。传:流传了下来。学者:学习的,古今异义。文:文采。而已:罢了;愈,越。(2)学者:做学问的人。师:名词活用成动词,学习。经:经书。求:探求。意:真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D项,“因此大加赞赏”错误,由原文“足下之言高趣远,甚善,然所守未一而议论未精,此其病也”可知,你的言论高雅,志趣远大,很好,但是见解还不专一,议论还未精辟,这是你的不足。由此可知,并没有大加赞赏,而且还指出了不足。D错误。

故选D。

【6题详解】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归纳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此题要求结合材料分析。

由句子“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可知,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由此可知,孔子认为,“孝”绝不只是赡养,还应做到诚心孝敬,除物质的供养外还必须有情感的投入,对父母心存感激、和颜悦色,这才是真正的“孝”。

(2)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孔子的孝道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的子女都在外奔波,只能做到在物质上满足父母的需求,而忽略了父母在精神上的需求。孔子认为“敬”才是孝最为实质的内容,才能显示出人与动物的区别。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很多人都难以做到的,值得人们深思反省。只有做到了养亲、事亲、敬亲,才是真正行了孝道。因此,作为子女,我们应当加强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充分认识和理解父母的精神需求,使父母在物质生活方面和精神生活方面都能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的孝。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翻译:

大凡求学的人,未尝不是为了(儒家的)“道”,但是能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不是“道”离人很远,而是求学的人(过于)沉湎(于)其他方面。因为文章的语言难以精细工巧而可喜,却容易(使作者)喜悦而自我满足。世上的求学者,往往沉湎于这种情况之中,(文章)一有精细工巧之处,就说:“我的学问足够了。”甚者甚至于抛弃一切事务,不关心任何世事,说:“我是文士,做文章是我的职业。”这就是之所以到达“道”的境地的人很少的原因啊!

从前孔子老年时回归鲁国,他作“六经”,只用了很短的时间。然而读《易经》好像没有《春秋》,读《书经》好像没有《诗经》,他用功是多么少而达到的境地却又是多么高?圣人的文章,虽是(一般人)不可及的,然而大抵是(内容上的)“道”突出,而文章不难自己达到佳妙之处。所以孟子一生栖遑奔波,追求于“道”,以至没有时间著书,荀子也是到了晚年才有时间著述文章。像扬雄,王通勉强模仿别人的语言模式,著书立说,这就是“道”未充足而硬要发言著述的例子啊。后世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只是看到前世的文章流传了下来,以为学习的仅是文采罢了,所以愈是用力(于文章的文采),愈是勤勉(学习文章的技巧),反而愈是写不好文章。这就是足下所说的“终日不出书房之门,却不能使文章纵横驰骋,挥洒如意”的原因,是“道”未充足啊。如果“道”已经充足,(文章)就是驰骋于天地之大,沉游于渊泉之深,也是可以无所不到的。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

你写的文章,用意很高,卓然独立而不顾世俗的成见,简直要径直达到古人的高度。现在的人像你这样用心的能有几个?那么乡下的人能称作你的老师的又有谁呢?交往的朋友中能引发你的议论的又有谁呢?做学问没有老师,所坚持的见解就不专一,议论不广博,就无所发现和阐明,达到一定的深度。你的言论高雅,志趣远大,很好,但是见解还不专一,议论还未精辟,这是你的不足。私下想,你的朋友中能为你称扬赞誉的人一定不少,现在你不找他们,远道找到我,可见你一定是要寻求自己不足的地方。这是古代君子的用心,所以我便直说而不敢隐瞒。

既然社会上没有老师,做学问的人就应当(直接)学习经书,学习经书首先要探求它的真意。领会了它的真意,自己的心才会踏实坚定;心里踏实坚定,所追求的学问道理就能纯粹专一,学问道理纯粹专一,那么心胸就会充实,心胸充实写成文章就能光彩绚烂,运用于社会就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夏商周三代以及两汉的学术,也不过如此。你忧虑社会上没有志同道合的人,而不嫌弃我的愚笨,把我当作同道,所以才敢说这些。不知道是否合你的心意?

(欧阳修《答祖择之书》)

录入时间:2021-04-06 09: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