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明史·陈幼学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幼学,字志行,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确山知县。政务惠民,积粟万二千石以备荒,垦菜田八百余顷,给贫民牛五百余头,核黄河退地百三十余顷以赋民。里妇不能纺者,授纺车八百余辆。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布政使刘浑成弟灿成助妾杀妻,治如律。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邱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秋成时,飞蝗蔽天。幼学捕蝗,得千三百余石,乃不为灾。县故土城,卑且圮。给饥民粟,俾修筑,工成,民不知投,县南荒地多茂草,根深难垦。令民投牒者,必入草十斤。未几,草尽,得沃田数百顷,急以并民。有大泽,积水,占膏腴地二十余里。幼学疏为河者五十七,为渠者百三十九,俱引入小清河,民大获利。大庄诸里多水,为筑堤十三道障之。给贫民牛种,贫妇纺具,倍于确山。越五年,政绩茂著。以不通权贵,当考察拾遗,掌道御史拟斥之,其子争曰:“儿自中州来,感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乃已。迁湖州知府,甫至,即捕杀豪恶奴。有施敏者,士族子,杨升者,人奴也,横郡中。幼学执敏置诸狱。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鞠,幼学执不予,立杖杀之。敏狱辞连故尚书潘季驯子廷圭,幼学言之御史,疏劾之,下狱。他奸豪复论杀数十辈,独杨升畏祸敛迹,置之。已,念己去,升必复逞,遂捕置之死,一郡大治。霪雨连月,禾尽死。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卒,年八十四矣。中牟、湖州并祠祀之。

(节选自《明史·陈幼学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B. 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C. 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D. 建公廨八十间以居/六曹吏俾食宿/其中/节公费六百余/两代正赋之无征者/栽桑榆诸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百九十八道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牒”,指用于指称官府往来文书以及各种证件,在文中指诉状。

B. “御史”,初为史官,自秦始兼掌监察,负责对官员考察、举劾。

C. “士族”,原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文中指地方上有势力的人。

D. “檄”,是古代官方用以声讨的文书,文中指的是用檄文来声讨。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幼学勤政爱民,体恤百姓。在确山任职时,积极屯粮备荒,垦荒退地,不仅给百姓分田,发放牲畜、纺车,还为贫民建房居住。

B. 陈幼学公正持平,执法严明。对违法者,不论远近亲疏、官位高低,一律秉公办理;受到汝宁知府大力举荐,升任中牟地方长官。

C. 陈幼学精于治理,政绩斐然。在中牟带领百姓治理蝗灾,以工代赈修筑城墙,巧借民众开辟良田,又疏通水利,巩固了堤防。

D. 陈幼学当机立断,顾虑周全。抢在巡抚要人之前杖杀施敏;处理杨升时先免其死罪,后考虑离任后杨升会再犯,又将其捕杀。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儿自中州来,咸言中牟治行无双。今予殿,何也?

(2)幼学大举荒政,活饥民三十四万有奇。

下载Word版试题
《明史·陈幼学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B   

4. (1)我刚从中州回来,中州百姓全都称赞陈幼学在中牟的政绩无与伦比。现在你给他排在最后一位,这是为什么?

(2)陈幼学大力施行治理灾荒的措施,赈济救活了三十四万多饥饿的百姓。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断句类选择题往往可用排除法,本身难度不大,比较选项异同,往往只有两三处断句不同,依据上下句的字词、结构搭配和句间逻辑关系,容易判定。

画波浪线的句子句意是:建官署八十间,给六曹吏提供居所,让他们在里面生活。将节省下来的公费银六百余两,代无法缴纳地丁税的百姓交纳赋税。此外,还栽种桑榆等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一百九十八条。

承接前文的“置屋千二百余间,分处贫民”可知,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写陈幼学为官为民所做的事务,故 “建公廨八十间”的目的不是自己居住,而是“以居六曹吏(给六曹吏提供居所)”,故“以居”应断在后句,故排除AD;

“两”是量词,形容节省的公费数量,故“节公费六百余两”应断在一句,故排除BD。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中的文史典籍、古代职官、科举制度等方面做出判断。

D项“文中指的是用檄文来声讨”,依据“敏赂贵人嘱巡抚檄取亲鞠”,施敏买通权贵,嘱咐巡抚向陈幼学发文要人亲自审理。故可知,“檄”在文中不是指“用檄文来声讨”,而是指发文。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

B项,“受到汝宁知府大力举荐,升任中牟地方长官”错误,依据“行太仆卿陈耀文家人犯法,立捕治之。汝宁知府邱度虑幼学得祸,言于抚按,调繁中牟”,行太仆卿陈光日文家人犯法,幼学立即将其逮捕惩处。汝宁知府丘度怕因此招祸,向抚按建议,将他调至政务繁重的中牟。可知,不是受到“大力举荐”,也不是“升任”中牟地方长官。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自:从;咸言:都说;治行:治理的政绩;殿:殿后,最后一名。

(2)大举:大力施行;荒政:治理灾荒的措施;活:使动,使……活,救活;奇:余,有多。

【点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以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文学素养。

参考译文:

陈幼学,字志行,常州府无锡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早年被任命为确山知县。陈幼学在确山的施政以惠民为本,组织民众储备了一万二千石粮食备荒。开垦荒地八百余顷,还分给贫民耕牛五百余头,核实黄河退水滩地一百三十余顷,分给无地农民,给村中没条件从事纺织的妇女,授纺车八百余辆,又建屋一千二百余间分给贫民居住。建官署八十间,给六曹吏提供居所,让他们在里面生活。将节省下来的公费银六百余两,代无法缴纳地丁税的百姓交纳赋税。此外,还栽种桑榆等树三万八千余株,开河渠一百九十八条。布政使刘浑成之弟刘灿成助妾杀妻,幼学将他法办。行太仆卿陈光日文家人犯法,幼学立即将其逮捕惩处。汝宁知府丘度怕因此招祸,向抚按建议,将他调至政务繁重的中牟。中牟县秋收时节遇到蝗灾,幼学发动群众捕捉蝗虫达一千三百余石,这才消灭了虫灾。中牟县原是土城墙,城墙低矮,且多已损坏。陈幼学发给饥民口粮,让他们修筑城垣,竣工后饥民还不知是服了力役。县南荒地长满了蒿草,根系深埋难以开垦。陈幼学让要向官府递交诉状的百姓,必须要上交十斤草。不多久,荒地上的草就没了,还得到了数百顷肥沃田地,陈幼学将土地全数分给农民。县内有一大水塘,积水严重,占去肥沃土地二十余里,幼学率领群众疏导河流五十七道,开渠一百三十九条,将积水引入小清河,百姓大获其利。大庄许多地方经常发洪水,幼学又组织民众筑堤十三道拦住洪水。陈幼学还给贫民发放耕牛、种子,给贫妇纺织工具,数量比在确山任职时翻倍。经过五年的治理,政绩卓著。但由于他不结纳权贵,在考核政绩时,掌道御史想要污蔑幼学,他儿子争辩道:“我刚从中州回来,中州百姓全都称赞陈幼学在中牟的政绩无与伦比。现在你给他排在最后一位,这是为什么?”御史这才作罢。陈幼学随后调任湖州知府,一到任,便捕杀了当地的豪强恶霸。当时,士人之子施敏与某富豪家奴杨升,在郡中横行霸道。幼学抓捕了施敏关押在监狱,施敏买通权贵,嘱咐巡抚向陈幼学发文要人亲自审理,幼学坚持不交人,并即刻将施敏用棍杖击毙。施敏供词中株连到故尚书潘季驯之子潘廷圭,幼学将此案情告诉御史,上章弹劾,将廷圭逮捕入狱。其他豪强恶霸论罪处死者多大数十人。唯独杨升畏罪收敛了他的行为,陈幼学暂且放过了他。后来,陈幼学想到,若自己离开湖州,杨升必再来逞凶,于是将他逮捕处死,从此一郡太平。一年湖州阴雨连月,禾苗尽死,陈幼学大力施行治理灾荒的措施,赈济救活了三十四万多饥饿的百姓。陈幼学逝世时享年八十四岁。中牟县、湖州百姓均建祠纪念他。

录入时间:2021-04-06 09:2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