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民俗的基本特征·陶立瑶》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俗的集体性是民俗的本质特征。人的根本属性是他的社会性,民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群体活动。当人类社会产生时,相应的各类民俗文化就孕育产生了。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部落和村镇出现,民族形成,人类社会出现了种种人群集合体,民俗文化便由这一群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形成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和人文景观。由此可见,民俗是一种群体智慧的结晶。

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民俗的集体性就是它的全民性。原始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是全民共同参与创造和传承的。这种传统通过某种变异,一直延续至今。今天民间传承的许多民俗事象,我们都无法找到它原来的倡导者和创造者,它完全靠一代又一代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传承下来,服饰、饮食、居住、家庭、村落、岁时节日和人生仪礼民俗以及丰富多彩的精神民俗,莫不如此。

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有些民俗事象的倡导者也许是个人,但这种个人应被理解为集体的一员,只是他隐姓埋名变为无名氏。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总之,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而是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个人行为构不成民俗,民俗的形成、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

集体性也是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并在广泛的时空范围内流动。这种流动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不断加入新的因素。我们经常看到,民俗在流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比如汉民族的春节习俗,主要体现了中国农业社会的特点。原始农业对自然气候有着很大的依赖性,当时人们还只是通过物候观察划分年月。草青一次为一年,谷熟一次为一年。所以《说文》释年曰:“谷熟也。”那时“年”只是计时单位。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懂得了通过观察天象确定方位和时间,并依此指导农业生产。直至西周时期,才产生了较明确的历法,准确地确定一年的岁首,并有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不过这时的年节,只标志新旧交替,并没有固定日期。中国后世的年节,大约形成于汉代。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正月初一),年节习俗才一直延续至今。当年节确定后,民间信仰习俗渐渐浸染到年节习俗中,庆祝丰收与祭祀神灵、祭祀祖先相结合,驱邪逐疫等亚术活动也成了年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之外,具有喜庆气氛的娱乐活动也加入进来,使春节变成名副其实的民间文化节日。丰富多彩的春节民俗文化的形成是集体智慧的创造,是在春节习俗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没有后世的补充创新,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完备与丰富的春节节日习俗。

集体性体现了民俗文化的整体意识,也决定了民俗的价值取向,这是民俗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摘编自陶立瑶《民俗的基本特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民俗是群体智慧的结晶,因为民俗文化是由人群集合体不断创造、完善、传承和保护下来而形成的人文景观。

B. 有些民俗事象也许是个人倡导和创造的,如果它没有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也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

C. 汉民族的春节习俗在自然流动和传承过程中,经过集体的不断补充、加工、充实和完善,逐渐完备和丰富。

D. 中国后世的年节形成于汉代,即使在西周晚期有了庆祝丰收的活动,但也只标志着新旧交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直接点出民俗的本质特征,并指出了民俗文化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群体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B. 文章紧扣民俗的本质特征和民俗在流传上的显著特征来论述说明民俗的集体性,十分具有针对性。

C. 作者在第二段中说明今天许多民俗事象通过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代代传承下来的现象,是为了论证民俗的集体性源远流长。

D. 文章借助民俗的集体性论证了民俗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旨在警示当代的人们应该注重传统习俗的保护与传承。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始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创造和传承离不开全民的共同参与,意味着它们从产生到延续至今都是集体行为,没有个人参与。

B. 一旦个人的行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承认,就可以融进社会的民俗中,成为一种民俗事象, 流传下去。

C. 春节民俗文化的形成是集体智慧的创造,即使到了当代,随着人们对其补充和创新,它或许也还会不断地丰富。

D. 民俗的形成和发展永远是集体参与的结果,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集体活动,都会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民俗文化。

下载Word版试题
《民俗的基本特征·陶立瑶》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D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能力。具体而言是理解词语概念含义并进行比较的题目。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内容,并要从文本中找到原文,进行比对,最后才能选出答案。做这类题要培养良好心态 :耐心细致,找准问题源;准确理解。忌主观臆断;心浮气躁时,由题带文。

D项,“中国后世的年节形成于汉代”分析有误。根据原文“中国后世的年节,大约形成于汉代”可知,原文是表示推断性而不是绝对性的表述。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并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最后进行辨析。

D项,“旨在警示当代的人们应该注重传统习俗的保护与传承”分析有误,属于无中生有。文章主要写了民俗的集体性特征,民俗文化的形成是集体智慧和传承的结果,是集体的心理、语言和行为的传承,并没有提及人们应该保护和传承传统习俗。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本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没有个人参与”理解错误。原文依据“民俗的集体性并不排除个人因素……”和“退一步讲,即便是个人的创造,也必须得到集体的响应和施行,否则就不能成为普遍传承的民间习俗”可知,原始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创造和传承中,也存在个人行为,但个人也是集体中的一员。

B项,“一旦……,就……”关联词语与原文不符。原文依据“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和社会的习俗相结合,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融于社会的民俗之中”可知,句中“只有……,才……”是条件关系,表示条件唯一;选项中“一旦……,就……”的表述不准确。

D项,“因此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集体活动,都会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民俗文化”说法过于绝对。依据原文可知,民俗文化一定具有集体性特征,但是集体性的活动必须遵循集体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模式,并且得到集体的相应和实施,才能成为人们普遍认可的民俗文化。

故选C。

【点睛】一、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

二、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的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录入时间:2021-02-04 11: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