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 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取材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的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责、怪罪 B. 主晋祀者 主:主持、掌管 C. 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旌:表彰 D.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 义:正义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焉置土石 B. 以绵上为之田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吾其还也 D. 而二三子以为已力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3. 下列对“介之推不言禄”一事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交流之后,一直隐居到去世。 B. 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 C. 晋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经有悔改之意。 D. “介之推不言禄”一事表现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亲”的高洁品质。 4. 将下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2)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介之推不言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B 3. B 4. (1)身体将要隐居了,哪里还要装饰它吗?这是企求显贵啊! (2)偷窃别人的财物,还被人称为强盗,更何况贪求上天的功劳,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呢?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排除法。D项,下义其罪,上赏其奸,这句话的意思是:下面的人把自己的罪恶伪装成正义的行为,而上面的人却奖赏这种欺上瞒下的奸诈行径。“义”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把……当作正义。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语气助词,了/疑问代词,哪里。 B项,“以”均为介词“把”。 C项,代词,他的/表商量语气,还是。 D项,连词,表转折/代词,你的。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题B项,“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绵上之田”错,原文是“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可见,是介之推死后,晋侯把绵上之田作为了他的祭田,不是介之推活着时接受的。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关键词有:焉,哪里;文,装饰;是求显也,判断句,这是企求显贵啊。(2)窃,偷窃;犹,还;况,何况;以为,以(之)为,省略句;力,功劳。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之推不去要求禄赏,而(晋文公)赐禄赏时也没有考虑到他。 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有九个,现在惟独国君还在(人世)。惠公、怀公没有亲信,(国)内外都抛弃他们。天没有(打算)灭绝晋,(所以)必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谁呢?上天实际已经安排好了的,而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贡献,(这)不是欺骗吗?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贪图天的功劳,将其作为自己的贡献呢?下面的(臣子)将罪当做道义,上面的(国君)对(这)奸诈(的人)给予赏赐。上下互相欺瞒,难以和他们相处啊。” 他的母亲说:“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 回答说:“责备这种行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啊!况且说出埋怨的话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禄了。” 他的母亲说:“也让国君知道这事,好吗?” 回答说:“言语,是身体的装饰。身体将要隐居了,还要装饰它吗?这样是乞求显贵啊。” 他的母亲说:“(你)能够这样做吗?(那么我)和你一起隐居。”便(一直)隐居到死去。 晋文公没有找到他,便用绵上作为他的祭田。说:“用它来记下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
|
录入时间:2021-04-09 09:3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