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德·明史》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德,字崇一,泰和人。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不应会试者再。嘉靖二年策问论守仁,德与魏良弼等直发师训无所阿,竟登第。除知六安州,建龙津书院,聚生徒论学。入为刑部员外郎。六年诏简朝士有学行者为翰林,乃改德编修。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寻改南京尚宝卿。召为太仆少卿。以便养,复改南京鸿胪卿。父忧,服阕,留养其母,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日讲学。以荐起故官。累迁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詹事府。母忧归服未阕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想见”之说讳言建储徳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德又言:“《会典》礁词,主器则曰承宗',分藩则曰・承家”。今裕王当何从?”帝不悦曰:“既云王礼,自有典制。如若言,何不竟行册立耶?”德即具册立仪。帝滋不悦,然终谅其诚。裕王母康妃杜氏薨,德请用成化朝纪淑妃故事,不从。德遏事侃侃,藏制诸宗藩尤有执。或当利害,众相顾色战,德意气自如。当是时,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并以宿学都显位。于是集四方名士于灵济宫与论“良知”之学。赴者五千人。都城讲学之会,于斯为盛。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将柄用,而德遽卒。赠太子少保,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B. 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C. 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D. 母忧归服/未阕/即用为礼部尚书/丧毕之官/命直无逸殿/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由礼部主持,在京师举行考试。因考试在春天,又叫“春闱”。 B. 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由隋朝开始设置,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 C. 翰林院是古代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人选翰林院的被称为“点翰林”。由科举至翰林,是非常荣耀的。 D. 赠,朝廷为表彰大臣的功绩,在其死后,追授给他一个较高的官职或称号。追封功臣的先人也叫“赠”。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德为人正直,曾跟从王守仁学习,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他与魏良弼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识之意。 B. 欧阳德学问渊博,皇帝诏令选择有学问和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 C. 欧阳德讲求孝道,他曾被召入京做太仆少卿,但是为了便于奉养父母,他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 D. 欧阳德敢于直谏,欧阳德曾认为裕王不应出京,并给皇帝上疏,皇帝没有同意他的建议欧阳德就继续上奏,皇帝虽不高兴,也原谅了他。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冠举乡试。之赣州,从王守仁学。 (2)德器宇温粹,学务实践,不尚空虚。晚见知于帝。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欧阳德·明史》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B 3. B 4. (1)(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 (2)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很晚才被皇帝了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断句,只有首句和尾句不同,中间答案一致,故可以采用排除法,快速得出答案。如“恳请”是一个人的动作行为,发出这个行为的是欧阳德,故“德恳请”不该断开,可以排除A、C。 “母忧归服未阕”大意是“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从语法角度,“未阕”前应该有个主语。排除D。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考查稍有冷僻,需要考生平时学习特别细心积累。 B项解说错误,“军令”属于“兵部”。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即“选出不恰当的一项”,然后快速浏览选项内容,逐一到文中找到相应内容,进行辨析。 B项,“欧阳德改任为编修,他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讲学论道。”分析错误,原文“迁南京国子司业,作讲亭,进诸生与四方学者论道其中”,说明欧阳德是在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时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 故选B。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考生将句子带到文中,结合语境,熟知大概意思。然后调动平时积累的知识,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通过“增删留补调换”的方法,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本题翻译特别注意得分点:(1)“甫”解释为“刚刚”、“冠”译为“二十岁”、“举”译为“中举”、“之”译为“到”。(2)“务”译为“讲究”、“尚”译为“崇尚”、“见”表被动、“知”为“了解”之意。 【点睛】参考译文 欧阳德,字崇一,是泰和人。(欧阳德)刚二十岁就乡试中举。后去赣州,跟从王守仁学习。两次不参加会试。嘉靖二年(1523),策问中曾议论王守仁的思想,欧阳德与魏良弼等在考卷中坦率地阐发老师的学术却并无阿谀之意,结果进士及第,授六安州知州。他在六安建立了龙津书院,聚集生徒讲学。后调入京城任刑部员外郎。嘉靖六年,诏令选择朝中有学问和有德行的读书人为翰林,于是欧阳德改任为编修。后调任南京国子监司业,设置讲亭,召集国子生与四方学者在那里论道。不久,改任南京尚宝师。随后,召入京为太仆少卿。为便于奉养父母,又调任南京鸿胪卿。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后仍留在家中奉养母亲,与邹守益、聂豹、罗洪先等每日讲学。其后,因被荐举起任原官,又经过多次升迁至吏部左侍郎兼学士,掌管詹事府。母亲去世,回家服丧,丧期未满即起用为礼部尚书,但等到服丧期满才赴任,召命他当值无逸殿,当时,迟迟不立皇太子,因为世宗相信陶仲文的“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立皇太子之事。欧阳德恳请建储。适逢世宗诏令二王出京至其分封藩地,并于同日完婚。欧阳德则认为裕王是太子不应出京,并上疏说:“从前太祖以父婚子,诸位王子都住在宫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才搬到外府,现在的事和太祖时候的情况相同,请按照当初的旧制。”世宗不答应。欧阳德奏道:“《会典》关于婚礼中说,太子结婚曰‘承宗’,分藩诸王结婚日‘承家’。现在裕王是承宗还是承家?”世宗不高兴地说:“既然是王礼,自有典章制度。如你所言,何不册立裕王为太子?”欧阳德立即准备册立礼仪。皇帝更加不高兴,但是最终原谅了他的忠诚。裕王的母亲康妃杜氏去世,欧阳德奏请按成化朝纪淑妃的旧例丧葬。皇上不答应。欧阳德说话理直气壮,裁断诸位宗王和藩王尤其有凭据,或者当面指出利益与损害之处,众人面面相觑脸部发抖,欧阳德却神态自然,十分镇静。正当这时候,欧阳德与徐阶、聂豹,程文德都因学识渊博居显要地位。他们在灵济宫聚集四方名士,共同讨论“良知”之学,前去聚会的有五千人。都城讲学的集会,因此盛行。欧阳德风度温和,学问讲求实际,不崇尚空谈。很晚才被皇帝了解,将被任用掌握大权时,欧阳德却突然去世。赠太子少保,谥号文庄。 |
|
录入时间:2021-04-10 09: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