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郁离子序·徐一夔》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郁离子》序

徐一夔

《郁离子》者,诚意伯刘公在元季时所著之书也。公学足以探三才之奥,识足以达万物之情,气足以夺三军之帅,以是自许,卓然立于天地之间,不知自视与古之豪杰何如也。年二十,已登进士第,有志于尊主庇民。当是时,其君不以天下繁念虑,官不择人,例以常格处之,噤不能有为。已而南北绎骚,公慨然有澄清之志。藩阃方务治兵,辟公参赞,而公锐欲以功业自见,累建大议,皆匡时之长策。而当国者乐因循而悦苟且,抑而不行。公遂弃官去,屏居青田山中,发愤著书。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

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其书总为十卷,分为十八章,散为一百九十五条,多或千言,少或百字。其言详于正己、慎微、修纪、远利、尚诫、量敌、审势、用贤、治民,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明乎吉凶祸福之几,审乎古今成败得失之迹,大慨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牢笼万汇,洞释群疑,辨博奇诡,巧于比喻,而不失乎正。骤而读之,其锋凛然,若太阿出匣,若不可玩。徐而思之,其言确然,凿凿乎如药石之必治病,断断乎如五谷之必疗饥而不可无者也。岂若管、商之功利,申、韩之刑名,仪、秦之捭阖,孙、吴之阴谋,其说诡于圣人,务以智数相高,而不自以为非者哉!

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皇上龙兴,卒以宏谟伟略,辅翼兴运。及定功行赏,疏土分封,遂膺五等之爵,与元勋大臣,丹书铁券,联休共美于无穷,不其盛哉?《传》有之曰:楚虽有材,晋实用之。公之谓也。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虽然,公之事业具于书,此元之所以亡也;公之书见于事业,此皇明之所以兴也。呜呼!一人之用舍,有关于天下国家之故,则是书也,岂区区一家言哉?

一夔蚤尝受教于公,后谒公金陵官寺,出是书以见教,一夔骇所未见,愧未能悉其要领。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顾一夔何敢序公之书?然得系名于简编之末,亦为荣幸,因不让而序之。公讳基,字伯温,栝苍人。若其言行之详、官勋之次,则具在国史,兹不著。

洪武十九年冬十有一月,门生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藩阃方务治兵          阃:统兵在外的将军

B. 累建大议              建:提出,倡议

C. 本乎仁义道德之懿      本:根本

D. 明乎吉凶祸福之几      几:苗头,征兆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才,即天才、地才、人才,是姓名学之五格剖象法术语,为五格中天格、人格、地格总称,指“天格、人格、地格”的五行生克关系,反映综合内在运势。

B.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院试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院试及第者之称。唐以进士和明经两科最为主要,后来诗赋成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C. 丹书铁券,指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特权凭证,又称“丹书铁契”,即民间叙事所言“免死牌”、“免死金牌”。颁授“丹书铁券”制度最早始于汉高祖刘邦。

D. “管、商、申、韩、仪、秦、孙、吴”分别指春秋战国时思想家管仲、商鞅、申不害、韩非、张仪、苏秦、孙武或孙膑、吴起”诸子。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见是书者,皆以公不大用为憾,讵知天意有在,挈而畀之维新之朝乎?

(2) 今公已薨,其子仲璟惧其散轶,以一夔于公有相从之好,俾为之序。

4. 作者认为刘基写《郁离子》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下载Word版试题
《郁离子序·徐一夔》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B   

3. (1)看这本书的人,都把刘公(之前)不被重用当作是遗憾的事,怎知天意在此,要将天命给予新朝呢?

(2) 现在刘公已经死去,他的儿子仲璟担心这本书散失,因为我与刘公有跟从学习的关系,让我为这本书作序。   

4. ①饱受压抑,经世济民理想抱负无法实现;②发愤著书,期望后人有所参考,实现治世理想。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用法。作答时要将各个实词带入原句和原文中进行推断,如C项,“本乎仁义道德之懿”意思是“以仁义道德的美好风范为基础”,所以“本”,根本,此处作动词,以……为根本。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时,也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 项,进士不是通过院试考试,而是殿试。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是”,这;“大用”,被重用;“讵知”,怎知。第二句得分点:“薨”,死;“散轶”,散失;“以”,因为。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时要先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如本题要求分析作者认为刘基写《郁离子》的原因并简要概括,然后认真疏通文本内容,从文本中筛选相关内容,如第一段“此《郁离子》之所以作也”前面的内容,第三段“初公著书,本有望于天下后世,讵意身亲用之?”并加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郁离子》,是诚意伯刘基在元末时写的书。刘公的学问足以探究天、地、人的奥秘,学识足以通晓所有事物的情状,气足以改变军队的首领,以此评价自己,在天地之间卓然不群,自认为与古代的豪杰相比并无差别。二十岁,已经获得进士第,有志于推崇君主庇护百姓。在那时,国君不多思念考虑天下,任用官员也不认真选择,事情按惯例处理,(有才能的人)闭着嘴不能有所作为。不久南方北方相继发生骚乱,刘公慷慨激愤有安定天下的志向。藩卫国土的封疆大吏正致力于出兵作战,授予他参赞的职务,而刘公急欲建立功业来显露自己,多次提出建议,都是挽救时局的长远之计。但当时的执政者因循守旧并乐于苟且偷安,建议都被压制不被实行。刘公就弃官离开,隐居在青田山中,发愤著书。这就是《郁离子》写作的缘由。

郁离是什么?离是火,有文采的样子,使用它,文章就文采兴盛,国家就会达到太平治世。这本书一共十卷,分为十八章,散列为一百九十五条,多的有上千字,少的有上百字。书中详细谈论了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谨慎处理微小的细节、修缮法纪、不求近列、推崇规劝、侦察敌情、审视形势、任用贤才、治理百姓,以仁义道德的美好风范为基础,明了吉凶祸福的苗头,通晓古今事业成败得失的情况,对矫正元朝的弊病,有深深的感慨,有激愤的言论。文章包容万物,彻底消解各种疑惑,辩论的文辞富丽,比喻工巧,又不背离正道。快速阅读这书的时候,书中的锋芒令人敬畏,就像太阿剑离开剑匣,好像不可把玩。慢慢思量,书中的道理正确,言之凿凿如同治病的药物,确定无疑如同疗治饥饿的不可缺少的五谷,哪里像管仲、商鞅的功利之说,申不害和韩非的刑名之术,张仪、苏秦的游说之术,孙武、吴起的用兵谋略,他们的学说都违背圣人(的思想),追求高超的谋术,却不认为自己不正确!

看这本书的人,都把刘公(之前)不被重用当作是遗憾的事,怎知天意在此,要将天命给予新朝呢?皇帝兴起,(刘公)最终完成伟大的谋略,辅佐皇帝,时运昌隆。等到论功行赏,裂地分封,最终接受五等爵位,与开国的元勋大臣,享受丹书铁券的荣光,永享美好,这难道不荣耀吗?《传》上说:自己国家的人才不被任用,就可能被敌国使用。这就应该说的是刘公吧。刘公写这本书,本来寄望于后世使用它,怎料到会亲身实践?虽然如此,刘公的功业都体现在这本书上,这是元朝失败的原因;刘公的书(里面的思想)被运用于事业中,这是我朝兴盛的原因。哎!一个(有才能的)人是被任用还是弃臵不用,关系到天下和国家兴衰,那么这本书,难道是微不足道的一家之言吗?

我早年曾经在刘公处接受教导,后来在金陵官寺拜见过他,他拿出这本书来教导我,我吃惊于前所未见,遗憾于不能完全掌握这本书的要领。现在刘公已经死去,他的儿子仲璟担心这本书散失,因为我与刘公有跟从学习的关系,让我为这本书作序。但我哪敢为刘公的书写序啊?只是能够把自己的名字写在这本书上,也是很荣幸的事,所以就不推辞为之写了这篇序言。刘公讳基,字伯温,是栝苍人。像他详细的言行,官职功勋的等第,都详细记录在国史里,这里就不详细记录了。

洪武十九年冬十一月,弟子杭州府儒学教授天台徐一夔谨序。

录入时间:2021-04-11 09: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