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郑濂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几三百年。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于京。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 (节选自《明史·郑濂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B. 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C. 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D. 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法,文中指调整家族或者家庭内部成员人身以及财产关系的一种规范。家法作为一种家族自治的规范,与法律同源。文中郑家甚至形成了《家范》一书。 B. 参议,官名,最早在明初中书省出现,参议府有参议官,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后废除;其后,北洋军阀与国民党统治时期,皆有不同含义。 C. 私谥,古代士大夫死后由亲属、朋友或门人给予的谥号。而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同情的称号。 D.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接受皇上亲自指导,其兄弟也因此显荣。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 B. 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濂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在京城里,郑濂与弟弟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 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 D. 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2)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明史·郑濂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C 3. D 4. (1)那时候大富之家很多都因为犯罪导致家族的覆灭,而只有郑家几千人(或者“所有人”)完全没有损害(或“全部得以保全”)。 (2)(朱棣的)使臣来了,打开的柜子里都是经史书籍,放下(丢下)另外一半的柜子没有打开。(郑家)才免除了祸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年三十上者”做“两家子弟”的定语,“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故“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B;“济”与“王懃”为人名,根据文意,都是提拔的对象,两个人名是并列关系,中间不可停顿,官职对应“左庶子”和“右庶子”排除C。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课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本题C项,“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同情的称号”,表述错误,应该是“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将选项和原文对读,找出异同点。本题A项,“他接受皇上亲自指导”,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濂受知于太祖”,意思是他深受皇帝赏识,并非“他接受皇上亲自指导”。B项,“在京城里,郑濂与弟弟争相入狱”,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时濂在京师”,可见只有郑濂在京师。C项,“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不合文意,“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在原文中并没有提及。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以:因为。倾:使……倾倒(覆灭),而:然而。指:通“只”。独自完好(保全)。(2)发(启):打开。置:放下,丢下。乃:才。于:介词引出对象,不翻译。 【点睛】参考译文: 郑濂, 字仲德, 浦江人。郑氏家族世代居住在一起, 将近三百年。(根据) 郑氏家法, 每一代让一人(作为族长) 主持家政。郑濂深受太祖皇帝赏识, 他的兄弟也因此显荣。郑濂到京城之后, 太祖皇帝(朱元璋) 问及他的家族长盛不衰的治家之道; 赐给他果品, 郑濂叩谢太祖皇帝赐予的赏赐后把水果藏在怀里回家, 将赏赐分给家人。太祖皇帝听说后, 大加赞赏和感叹, 想授予他官职, 郑濂却以年老谢绝。当时富贾大多因为获罪而被灭族, 而郑氏家族的几百口人面对多次的指责却保全了性命。正好碰上有人告发郑氏(同因为叛逆罪而被诛杀的胡惟庸) 结交, 官吏前去逮捕他们, 郑家兄弟六人争着去领罪, 最后郑濂的弟弟郑湜被逮捕。当时郑濂正在京城, 前往迎接并对他说: “我是兄长, 应当承担罪责。” 郑湜回答说: “兄长年老, 我前去同他们辩解。” 兄弟二人争相入狱, 太祖皇帝召见(群臣) 时说: “像这样(兄友弟恭) 的人,怎么可能跟着别人做叛逆之事?” (于是太祖皇帝) 宽恕了郑氏, 并当即提拔郑湜担任左参议, 并让他推举所知道的贤才。(于是) 郑湜举荐同郡的王应等五人, 他们都被授予参议的职位。郑湜, 字仲持, 做官有很好的声誉。南靖有乱民作乱, 被连累的人涉及数百家, 郑湜对诸将说了, 把他们都释免了。过了一年, 入朝觐见皇帝, 在京城死去。洪武十九年, 郑濂因事获罪被捕,堂弟郑洧说: “我们家被称为孝义之家, 前几代就有兄长代弟弟领罪的事, 我就不可以代兄长去死吗?” 郑洧到(主办此案的) 官吏那里捏造自己犯罪的事实(并愿意) 服罪, 被斩于市。郑洧字仲宗, 在宋濂那里接受教育, 有较高的学识和高尚的品行, 同乡的人对他的死亡很哀痛, 私下里给他取谥号为贞义处士。郑濂死后, 他的弟弟郑渶继承(他的族长之位) 。洪武二十六年, 东宫缺官, (太祖皇帝朱元璋) 命令朝廷大臣举荐孝弟敦行的人, 群臣都认为郑氏符合这个条件。太祖皇帝(朱元璋) 说: “他的乡邻王氏也仿效郑氏的治家之法。” 于是征召两家年满30岁以上的人, 都前往京城, 选拔郑濂的弟弟郑济与(王氏家庭的) 王懃担任春坊左、右庶子。后来又征召郑濂的弟弟郑沂, 从老百姓提拔为礼部尚书, 一年多后, (才) 去上任。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 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 不久, 又辞官离去。其他得到官职的人也有多人, 郑氏家族越发的显赫。起初, 郑渶曾经在元朝担任浙江行省宣使, 主持家政多年。建文帝表彰郑氏家族, 郑渶上朝叩谢, (建文帝) 御书“孝义家” 三字赐给郑氏。燕兵攻入京城后, 有人告发建文帝隐藏在郑家, (朱棣) 派人前去索要。郑渶家的大厅中, 陈列着十个大柜子, 五个贮藏经史书籍, 五个贮藏兵器以防不测。使者到来, 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 丢下另一半未打开, 才免于祸患, 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成化十年, 官府奏明, 郑家在(整个永乐) 朝历代忠诚践行孝义, 于是又表彰(郑氏) 为孝义之家。从郑文融到郑渶, 都因为忠诚老实而著称, 郑文融著有《家范》三卷, 一共有五十八则, 他的儿子郑钦增加了七十则, 他的侄子郑铉又增加了九十二则, 到了郑濂的弟弟郑涛和堂弟郑泳、郑澳、郑湜, 向兄长郑濂、郑源陈述建议, 他们共同商量好与不好的地方, 最后定为一百六十八则, 刻版发行。 |
|
录入时间:2021-04-11 09:3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