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石昌言使北引·(宋)苏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送石昌言使北引 (宋)苏洵 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①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益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问,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当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②建大旆,从骑数百 , 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③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 , 壮士健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与夷狄!请以为赠。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 啖:吃 B.未成而废 废:停止 C.游京师 游:游学 D.建大旆 建:树立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又以亲戚故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 臣为韩王送沛公 C.安知其至此? 则或咎其欲出者 D.吾于昌言独有感也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B.先:先府君,此处指苏洵之父苏序;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C.折冲:击退敌人,战胜敌人。折冲口舌之间,指在外交场合中,以言辞抗敌,御侮,取得胜利。 D.冒顿:秦末汉初匈奴单于名。 4.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B.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C.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D.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声有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作者在文中表现出了对石昌言官场有为及出使虏庭的赞叹。 B.作者在文中描写了石昌言出使虏庭时出京的盛况,“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 C.文章前半部分着重叙述了石昌言与作者家的渊源,及几十年来他对作者学业上的关心、勉励和影响,流露出作者的感激之情。 D.文章后半部分属劝慰之辞,借彭任随富公出使的事例及孟子的言论,提醒石昌言千万不要被虏庭的气焰所惑而有辱使命。 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 ②建大旆,从骑数百。 ③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送石昌言使北引·(宋)苏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A 3. B 4. C 5. B 6. ①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②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③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 【解析】 1. A项,“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中“啖”如解释为“吃”,“啖我”就变成“吃我”,在语意上讲不通,故此处的“啖”应为使动用法,让……吃,给……吃。故选A。 2. 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因为。B项,第一个“为”是介词,替;第二个“为”是动词,做。C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第二个“其”是远指代词,那。D项,第一个“于”,对于;第二个“于”,从。故选A。 3. B项,“先,表示对长辈的尊敬”错误,“先”是尊称死去的人。故选B。 4. 本题中,“出”是动词,宾语是“境”,即“出了国境”,动宾之间不能拆开,排除A项;“终夜”意思是“整夜”,是“有声”的时间状语,修饰“有声”,二者不能断开,排除B项;“怛然失色”意思是“惊慌失色”,主语应是“从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C。 5. B项,“‘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流露出对这种富贵排场的反感”错误,“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是描写石昌言身负国家民族重任出使契丹的场面,场面的浩大中寄寓了作者对石昌言的赞赏、鼓励和肯定。故选B。 6. 第一句中,“闻”,听说;“废”,废弃;“虽”,虽然;“言”,说;“察”,细察;“其”,代词,他的;“恨”,遗憾,“甚”,很。第二句中,“建”,树立;“旆”,旗帜,旌旗;“从”,跟随,随从;“骑”,骑兵;“数”,几。第三句,“凡”,大凡;“所以”,古今异义,用来……的;“夸耀中国”省略介词“于”,应为“夸耀于中国”,“夸耀”,炫耀武力;“者”,……的手段;“此类”,这类事情。 故答案为:⑴A;⑵A;⑶B;⑷C;⑸B; ⑹①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②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③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附参考译文】 昌言考进士科目的时候,我才只有几岁,还没开始学习。回忆当年我跟一群孩子在父亲身边嬉戏玩耍,昌言也在旁边,还曾拿来枣儿栗子给我吃;两家住得很近,又因为是亲戚的缘故,所以彼此十分亲昵。昌言应考进士科目,一天比一天出名。我后来渐渐长大,也稍稍懂得要读书,学习句读、对对子、四声格律,结果没有学成而废弃了。昌言听说我废弃了学习,虽然没有说我什么,而细察他的意思,是很遗憾的。后来过了十多年,昌言进士及第,考中第四名,便到各地去做官,彼此也就断了音讯。我日益成长壮大,能够感到悔恨了,便痛改前非而恢复学习。又过了几年,我游历京城,在汴京遇见了昌言,便彼此慰劳,畅叙平生以来的欢乐。拿出文章十多篇,昌言看了很高兴,并且夸我写得好。我学习开始晚,又没有老师指导,虽天天作文,内心一直十分惭愧;等听到昌言的话后,于是颇为自喜。到现在又十多年过去了,再次来到了京城,而昌言已经身居两制,他作为朝廷使者,要出使到万里以外的那些强悍不屈服的契丹朝廷,要树立大旌旗,跟随的骑士多达几百骑,送行的车辆有上千辆,走出京城大门情绪慷慨激昂。我自思忖,孩童时代见到昌言在先父身旁,那时怎么会料想他会走到这一步了?一个人富贵起来并不奇怪,而我对昌言的富贵特别有所感触啊!大丈夫活着不去当将军,能当名使臣,用口舌辞令在外交上战胜敌人就足够了。 前些年彭任跟随富弼公出使契丹,曾对我说:“出了国境之后,住宿在驿亭。听到披甲战马几万骑驰聘而过,宝剑和长矛互相撞击,整夜不绝于耳,跟随之使臣惊慌失色。等到天亮了,只见道路上的马蹄印了,心中的余悸还难平息,好像心要跳出来似的。”大凡契丹用来向中国炫耀武力的手段,多为这类事情。中国去的使者,没有识透他们这类手段,因之而有的人甚至震惊害怕到哑口无言,让外族人嗤笑。唉,这是多么的没有思考力啊!古代奉春君刘敬出使到冒顿去,壮士大马都藏起来不让看见,因此才有平城的战役。现在的契丹,我是深知他们没有什么能力与作为的。孟子说:“面对诸侯国君的谈话,就得藐视他。”更何况对待外族呢!请把上述的话权作临别赠言吧。 |
|
录入时间:2021-04-12 09:2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