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公堂记·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盖公堂记 苏轼 ①始吾居乡,有病寒而咳者,问□医,医以为虫,不治且杀人。取其百金而治之,饮以虫药,攻伐其肾肠,烧灼其体肤,禁切其饮食之美者。期月而百疾作,内热恶寒,而咳不止,累然真虫者也。又求于医,医以为热,授之以寒药,且朝吐之,暮夜下之,于是始不能食。惧而反之,则钟乳、乌喙杂然并进,而漂疽痈疥眩瞀之状,无所不至。三易医而疾愈甚。里老父教之曰:“是医之罪,药之过也。子何疾之有!人之生也,以气为主,食为辅。今子终日药不离口,臭味乱于外,而百毒战于内,劳其主,隔其辅,是以病也。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而进所嗜,气完而食美矣,则夫药之良者,可以一饮而效。”从之,期月而病良已。 ②[甲]。吾观夫秦自孝公以来,至于始皇,立法更制,以镌磨锻炼其民,可谓极矣。萧何、曹参①亲见其斫丧之祸,而收其民于百战之余,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是以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始参为齐相,召长老诸先生问所以安集百姓,而齐故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请之。盖公为言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而舍盖公,用其言而齐大治。其后以其所以治齐者治天下,天下至今称贤焉。[乙]。 ③吾为胶西守,知公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丙]。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弊陋,重门洞开,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时从宾客僚吏游息其间,而不敢居,以待如公者焉。 ④[丁]。夫曹参为汉宗臣,而盖公为之师,可谓盛矣。而史不记其所终,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胶西东并海,南放于九仙,北属之牢山,其中多隐君子,可闻而不可见,可见而不可致,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吾何足以见之! 注释:①曹参:西汉开国功臣,继萧何后汉代第二位相国。 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是( )。 A. 其 B. 于 C. 诸 D. 之 2. 对第①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次医生认为病人腹中有毒虫,如果不医治,他会杀人。 B. 第二次医生认为是热病,开凉药,结果上吐下泄不能饮食了。 C. 第三次回头去找原来医生医治,用奇药,结果多种毛病发作。 D. 最后一次听乡里老人建议退而休之,对症治疗,病完全好了。 3.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昔之为国者亦然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根据第②段,概括曹参以盖公言治国的原因。 5. 从语言特点角度分析第④段两句画线句的作用。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盖公堂记·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A 3. A 4. 答案示例:盖公认为治国之术在于重视清净,人民自然安定。曹参亲见百姓在秦朝严刑峻法统治下遭受的摧残,战乱后幸存,不可驱使百姓乱作为,曹参当初采纳盖公言使齐得到了大治。接替萧何为汉相后,因此用休养生息的同样政策治天下。 5. 答案示例:两句都是反问句式,前一句表达对道德修养极高的盖公的赞美仰慕,以及对历史未记载盖公结局的遗憾的自我宽慰。后一句表达期待见到、招致胶西一带如盖公一样隐士的愿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句中,“问医”中间要加的虚词应是“诸”,相当于“之于”,意思是:问医生。分析可知,C项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特点、相关的事件、言行、观点、情感、技巧等。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理解错误,原文的意思是:第一次医生认为病人腹中有“寄生虫”,如果不医治,他就会“死”。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行文脉络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昔之为国者亦然”意思是“过去治理国家的人也是这样”。根据文章的行文脉络,此句应在第②段开头【甲】处,第①段说的是医生没有给病人开对药方。导致病人的病一直治不好。第②段,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治理国家的人也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实行正确的治国方略。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根据题目要求,筛选有用信息,进行概括答题。第②段中,“亲见其斫丧之祸”“ 知其厌苦憔悴无聊,而不可与有为也”,可见,曹参亲见百姓在秦朝严刑峻法统治下遭受的摧残,战乱后幸存,不可驱使百姓乱作为。“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盖公认为治国之术在于重视清净,人民自然安定。曹参当初采纳盖公言使齐得到了大治。接替萧何为汉相后,因此用休养生息的同样政策治天下。 【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言文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 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本文第④段划线句子,两句都是反问句式,前一句“岂非古之至人得道而不死者欤?”意思是:这岂不是古代修养达到极高的人,因为得到了真正的“道”而永垂不朽吗?,运用反问句式表达对道德修养极高的盖公的赞美仰慕,以及对历史未记载盖公结局的遗憾的自我宽慰。后一句“安知盖公不往来其间乎?”意思是:怎能知道那位盖公不是来往在这一地区呢?运用反问,表达期待见到、招致胶西一带如盖公一样隐士的愿望。 【点睛】参考译文: 开始我居住在乡下,有一位患了风寒病而又咳嗽的人,前去求医,医生认为是肚子里有了寄生虫,如果不治疗就会死人的。他用多种金属矿物金来治疗,让其饮下治虫子的药,用药攻击他的肾脏肠胃,烧灼他的体肤,禁止他饮食各种好吃的美食。一整月后,百病齐发,内热而外加寒冷,咳嗽不停,根本没有见到寄生虫。又求教医生,医生认为是发热病,给他吃寒泻的药,每天早晨呕吐,傍晚黑夜腹泻,于是连饭也不能吃了。他有些害怕就反回去治疗,将钟乳、乌喙等药材一并让病人吃下,而蛇头疔、疽痈(化脓性皮炎)、疥疮、晕眩等病症无所不发作。三次更换医生而病反而越来越严重。乡里老人教导说:“这是医生的责任,用药的错误。你有什么病?人生在世,以气为主,食物为辅。如今你每天药不离口,对外散发着臭气,而各种毒素搞乱了你的内脏,破坏了人的元气,隔绝了食物的辅助,所以害病。你应该卧床休息,谢绝医生,断绝吃药而吃一些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元气恢复后饮食甘美,就是最好的药,可以按照这种饮食习惯,一次就能见效。”按照他的话去做,一个月病就好了。 过去治理国家的人也是这样。我看从秦孝公以来,到秦始皇,立法更改制度,用严厉的酷刑折磨他们的百姓,可以说到了极点。萧何、曹参看出了秦朝法律对百姓的摧残和伤害,于是在屡次战争之余招收百姓,知道他们厌恶战乱困苦心力憔悴。而又不能有所作为。于是采取一切措施使百姓休养生息,由此天下安定。 开始时曹参当上齐国丞相,他召见长老和各位有学问的人,询问怎样安定和汇集百姓的好办法。齐国的旧儒生有数百人发言,每个人所说的都不相同。曹参不知道按谁说的确定策略。听说山东胶西有位姓盖的人,善于研究黄老学问,就派人去请他。这位盖公论述治理国家的道理最重要的就是清净,这样就可以让百姓自己安定下来,由此类推都是这个道理。曹参于是搬出官衙公堂把房子让给盖公居住,采用他的主张而使齐国得到了治理。后来,又采用他治理齐国的办法治理天下。至今全国都称赞他的贤德。 我上任为胶西太守(实际上官职名密州知州),知道西汉时期的这位盖公是这里的人,就去寻找他的坟墓、子荆、后代,但都没有找到,心中十分怀念。师法他的言论,想象他的为人,差不多就像再次见到了他。修建新的衙署在旧公堂北面,改变那里破败的形态,使窒阻蔽塞的地方通达开来,几重大门得以开启,使得城垣的南北通畅相望就像用墨线拉直的一样,取名为盖公堂。当时宾客官署的幕僚们悠然体息在这里,但都不居住在这座房子里,用以等待像盖公那样德高望重的贤人。 曹参作为西汉王朝的大臣。而盖公是他的老师,可以说名望极盛。而《史记》却没有记载他的下落,这岂不是古代修养达到极高的人,因为得到了真正的“道”而永垂不朽吗?胶西东面靠海,南面靠近九仙山,北面属于牢山山脉,这其中有很多隐居的贤德人士,能听到他们的一些消息却不能见到他们的面,即使能见到他们也不能达到他们的境界,怎能知道那位盖公不是来往在这一地区呢?我怎能见到他呢! |
|
录入时间:2021-04-12 09:3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