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新开隐山记·吴武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开隐山记

吴武陵

始一日,命骑西出,出门里余。得小山,山下得伏流。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

自石门西行二十步,得北峒,坦平如室,室内清缥若绘,积乳旁溜,凝如壮土上负横石,奋怒若活,乘高西上,有石窗,凌窗下望,千山如指。出门有潭,袤三十步,谭有芰荷。潭北十步,得溪,溪横五里,径二百步,可以走方舟,可以泛画鷁,渺然有江海趣。溪潭之间,有地丈余,其色正赤。历石门东南,越小岭,石林危峤,夹耸左右。自岭下十步,得东岩。自岩口直下二十步,有水阔三尺许,浅沙若画,细草如织。

自石阁还上绝壁,西去十步,又得小峒。峒北七步.临西石门。石门西去三十九步,得西峒,峒深九十尺。北崖有道。可容一轨。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

东过小石门,门东俯行三十步,诘屈幽邃,道绝穷崖,崖之右宽明爽阂,浑成水阁.崖下阁胜九人。阁下水阔三十尺,伏流涯南,亦达朝阳。自西峒口南去一矢,得南峒,峒西壁可宴数十人。北上山顶,盘曲五百步。石状如牛、如马、笙竽者,埙不可名状。石路四周,而松萝萃于西北。

公曰:“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乃伐棘导泉,目山曰隐山。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B.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C.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D. 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夫/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君子所以进夫心达也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袤三十步          袤:纵长或南北距离的长度

B. 崖之右宽明爽阂    阂:开阔

C. 而松萝萃于西北    萃:草木丛生的样子

D. 乃伐棘导泉        导:顺着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游记,以描写为主,兼以抒情、记述,借山的外表质朴内在美好却不为人知,引出人生哲理。

B. 隐山是李渤任职桂林时于桂林城西发现的一处美景,作者用数字详尽说明了隐山各风景点的具体方位。

C. 文章描写隐山景色,文笔生动简洁,多用比喻、排比等修辞,如用“矍然”“渺然”等点明了山水的独特情貌。

D. 作者层次分明地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隐山地图,寄寓作者对官场生活身不由己的慨叹,想归隐啸聚山林。

4.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及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释骑蹈履,北上四十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

(2)崖南有水,水容若镜,纤鳞微甲,悉可数识。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下载Word版试题
《新开隐山记·吴武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D   

4. (1)于是就下马步行,向北上山约四十步,到了石门,两边的峰峦像剑一样屹立,令人惊惶地以为有神灵扶持着它。

(2)山崖南边有水池,水面平静像镜子,水中细小的鱼虾,全都能够一一分辨清楚。

(3)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目标,也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还有谁能讥笑我吗?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始”是起源的意思,“与天地并”是和天地同时的意思,表示独立的句意,应该断开;“君子”为“所以进夫心达也”的主语,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B项。

“沦夫”的状语为“翳荟”,是埋没在草木中的意思,不应该断开,排除D项。

句意:这座山的起源,和天地同时,没有人能知道。出现在人世间,埋没在草木中,又将和天地一起终结。难道不是因为它内部美好,外表质朴吗?有道德修养的人正因此重视内心美好呀!

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导”,结合“伐棘”“泉”分析,于是就砍伐荆棘,引导泉水。“顺着”错误,应该译为引导。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寄寓作者对官场生活身不由己的慨叹,想归隐啸聚山林”曲解主旨。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本文主要写隐山各风景点的具体特征等,最后抒发感情。结合“兹山之始与……吾又舍去,是竟不得知于人矣”分析,借山的外表质朴内在美好却不为人知,抒发我们我们应该重视内在美。故选D。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乃”,连词,于是;“蹈履”,步行;“北”,向北(名词作状语);“剑”,像剑一样(名词作状语);“矍然”,惊惧貌,惊视貌;“若”,像;“之”,代词,它。(2)“容”,面容,容貌;“若”,像;“纤”,细小;“悉”,全、都;“识”,识别,辨认。(3)“志”,心意,努力;“而”,连词,表转折;“至”,到达;“悔”,悔恨;“其”,难道、岂;“孰”,代词,谁、哪个;“讥”,讥笑;“之”,代词,我;“其孰能讥之乎”(反问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先前的一天,(李公)骑马向西出游,出城门一里多,发现一座小山,山下有一股暗流的泉水。于是就下马步行,向北上山约四十步,到了石门,两边的峰峦像剑一样屹立,令人惊惶地以为有神灵扶持着它。

从石门向西走二十步,到了北边的山洞,洞中平坦得像卧室,室内淡青色的石壁像绘画,积聚的石钟乳在四旁流淌,凝结成像大力士肩上扛着洞顶的横石,用力振奋的状态仿佛是活人。登到高处向西上去,有一个石窗,靠近窗口向下看,群山峻岭历历在眼前。出了洞门有一个水潭,方圆三十步。潭中长着荷花。水潭北边走十步,有一条溪流,溪水长五里,宽有二百步,可以两只船并行,也可以乘画船游赏,渺渺茫茫的有江海的情趣。溪流和水潭中间,有一丈多宽的平地,它的颜色鲜红。经石门向东南,翻过小山岭,山石像森林一样又高又尖,耸立在道路两旁。从岭向下走十步,到东边的岩洞。从岩洞口一直向下走二十步,有水潭宽有三尺左右,浅水中的细沙像图画,周围的小草像绒毯。从岩洞的西南方上去,攀登四十级陡梯,有一个青石盆,上面有两个石钟乳头往下滴水,可以舀起来饮用。

从石阁回头攀登陡峭的崖壁,向西走十步,又有一个小山洞。山洞向北七步,靠近西边的石门。石门向西三十九步,有西山洞,洞深九丈。北边山崖上有道路,能走一部车子。山崖南边有水池,水面平静像镜子,水中细小的鱼虾,全都能够一一分辨清楚。

东边穿过小石门,在石门东低下头走三十步,十分曲折幽深,道路的尽头就是山崖。山崖右边宽敞明亮爽朗开阔,完全像一个水阁,崖下水阁能容下九人。阁下的水面宽有三丈,暗流从山崖的南端流出,也流到朝阳洞。从西山洞口向南一箭之地,到南山洞,山洞的西壁可供几十人饮酒。往北登上山顶,弯曲前行五百步。山石的形状像牛、像马、像笙竽的,难以一一说出它们的形状。石路绕山四周,但松树藤萝都丛生在西北方。

李公说:“这座山的起源,和天地同时,没有人能知道。出现在人世间,埋没在草木中,又将和天地一起终结。难道不是因为它内部美好,外表质朴吗?有道德修养的人正因此重视内心美好呀!我如果也弃之而去,那么这个地方将永远不能被人们赏识了。”于是就砍伐荆棘,引导泉水,命名看到的山为隐山。

录入时间:2021-04-13 09:2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