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洽字阳土·三国志》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和洽字阳土,汝南西平人也。举孝廉,大将军辟,皆不就。太祖定荆州,辟为丞相掾属。时毛䚸、崔琰并以忠清干事,其选用先尚俭节。洽言曰:“天下大器,在位与人,不可以一节俭也。俭素过中,自以处身则可,以此节格物,所失或多。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魏国既建,为侍中。后有白毛玠谤毁太祖,太祖怒甚。洽陈䚸素行有本,求案实其事。太祖克张鲁,洽陈宣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太祖未纳,其后竟徒民弃汉中。出为郎中令。文帝践阼,为光禄勋,封安城亭侯。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邑二百户。太和中,散骑常侍高堂隆奏:“时风不至,而有荒废之象,必有司不勤职事以失天常也。”诏书谦虚引咎,博咨异同。洽以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国以民为本,民以谷为命。故废一时之农,则失育命之本。是以先王务蠲烦费,以专耕农。自春夏以来,民穷于役,农业有废,百姓嚣然,时风不至,未必不由此也。消复之术,莫大于节俭,太祖建立洪业,奉师徒之费,供军赏之用。吏士丰于资食,仓府衍于谷帛,由不饰无用之宫,绝浮华之费。方今之要在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料贼虚实,蓄士养众,算庙胜之策,明攻取之谋,详询众庶以求厥中。若谋不素定,轻弱小敌,军人数举,举而无庸,古人之诚也。转为太常,清贫守约,至卖田宅以自给。明帝闻之,加赐谷帛。薨,谥曰简侯。子离嗣。 (选自《三国志》)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B.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C.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D. 方今之要固/在息省劳烦之役/损除他余之/务以为军戎之储/三边守御/宜在备豫/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 B. 太祖,先祖称谓,后多指开国帝王的庙号,后世以祖为庙号渐趋泛滥。 C. 掾属,佐治的官吏汉代自三公自郡县都有掾属,人员曾由主官自选。 D. 谥,专指王公贵族死后由皇帝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评价性质的称号。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和洽屡被征召,相机出仕。他曾被举孝廉,又曾受大将军征辟皆不就任;后接受太祖征召,成为一名属官。 B. 和洽见解独到,直言敢谏。毛玠、崔琰选官惟尚节俭;和洽认为凡事过犹不及,不可以节俭,应通达人情。 C. 和洽心系国民,劝课农桑。他认为“民稀耕少,浮食者多”,主张应减免苛捐杂税,减轻劳役,让百姓专心耕作。 D. 和洽为官廉洁,清贫守约。他身无长物,竟至于变卖田宅以供给生活,皇帝听闻此事,便加赐他粮食和布帛。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祖克张鲁,洽陈宜以时拔军徙民,可省置守之费。 (2)若谋不素定,轻弱小敌,军人数举,举而无庸,古人之诫也。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和洽字阳土·三国志》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D 3. B 4. (1)曹操攻下张鲁,和洽建议应该在这个时候(趁机)调回军队、迁徙百姓,可节省安置防守的费用. (2)如果计划不能预先明确,轻视小看敌方的实力,军队多次行动,出动后毫无成效,这正是古人所警戒的。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要”“役”“务”等,然后根据语法关系、句式以及句意进行排除。 “固”是副词,应放在谓语前面做状语,所以应断为“固在……”,排除B项; 从句式角度来看,“息省劳烦之役”和“损除他余之务”的结构一致,二者都做“在”的宾语,所以应在“役”和“损”之间断开,排除BCD三项。 此句意为“如今的关键,就在于减省劳务烦杂的徭役,减免其他的多余事务,以便为军队提供储备。三方边境的防守,应该早做准备。” 故选A。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谥,专指王公贵族死后由皇帝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评价性质的称号”中“专指”错误,“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并非专指“王公贵族”。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毛玠、崔琰选官惟尚节俭”错误,从文中来看,不是惟尚节俭,原文是先尚节俭,原句是“时毛䚸、崔琰并以忠清干事,其选用先尚俭节”。 故选B。 【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克”,攻克,攻下;“陈”,建议,陈说;“宜”,应该;“以”,相当于“于”,在;“拔”,调回;“徙”,迁徙;“之”,结构助词,的。(2)中,“若”,如果;“素”,预先;“轻”,轻视,“小”,小看;“数”,多次;“举”,发兵,行动;“无庸”,没有用处,毫无成效;“古人之诫也”,判断句。 【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和洽字阳士,汝南郡西平县人。被举为孝廉,大将军幕府征其为官,皆不就任。曹操夺取荆州,征辟和洽为丞相掾属。当时毛玠、崔琰都以忠正清廉受到重用,他们选拔官吏以节俭为主要条件。和洽进言说:“国家大政,在于权位与人才,不能只凭一个方面选用官员。过于注重俭约朴素,作为自己的处世原则是可以的,但若只以这个方面作为衡量人和物的标准,失掉的人才一定会很多。古代推行大政教化,务必使其通达人情而已。凡是偏激过分的作法,都容易使人隐瞒真情。”魏国建立后,和洽被任命为侍中后来有人说毛玠诽谤曹操,曹操极度愤怒。和洽述说,毛玠向来行事有原则,请求审查核实这件事。曹操攻下张鲁,和洽建议应该在这个时候(趁机)调回军队、迁徙百姓,可节省安置防守的费用,曹操没有采纳。但此后还是迁徙了百姓,把汉中放弃了。和洽出任郎中令。魏文帝受禅让称帝,拜和洽为光禄勋,封他为安城亭侯。魏明帝即位后,又进封为西陵乡侯,食邑二百户。太和年间,散骑常侍高堂隆上奏:“应时的风不来,而有荒废的气象,一定有关官员们不勤于自己的职责,以致使天行反常。”皇帝下诏谦虚地反省自己的过失,广博地咨询不同意见。和洽认为“民众不多,耕地且少,白吃饭的人很多。国家以百姓为根本,而百姓又依靠粮谷维持生命。所以说一时废弃耕种,便失去了延续生命的根本。因此先代君王务必省减烦杂的费用,以便专心注重农业耕作。自春夏以来,百姓为摇役所困扰,农业被荒废,而百姓叫苦不迭,应时的风不来,未必不是由于这个原因。消除天气反常的办法,莫过于节俭,太祖皇帝建立宏伟的业绩,使用了大量费用供应军事行动,还要供军人的赏赐,但是官兵食用丰富,仓库的谷帛也很充足,原因就在于不装饰无用的宫殿,禁绝浮华的费用。如今的关键,就在于减省劳务烦杂的摇役,减免其他的多余事务,以便为军队提供储备。三方边境的防守,应该早做准备。要观察分析敌人的虚实,招募训练士兵,在朝廷上筹划好战胜敌人的策略,明确攻取的计划,再详细地征求众人的意见汉求没有缺漏。如果计划不能预先明确,轻视小看敌方的实力,军队多次行动,出动后毫无成效,这正是古人所警戒的。”后又转任太常,生活清贫,信守节操,以至出卖田宅生活。魏明帝知道后,加赐给他粮谷绢帛。死后,赐谥号为简侯。儿子和离继承了他的爵位。 |
|
录入时间:2021-04-13 09:29: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