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轩记·刘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裕轩记 刘基 ①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而元实复请记焉。 ②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马之足。栉栉密密,籓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人以物我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③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④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哉? ⑤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1. 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 矣 B. 尔 C. 耶 D. 焉 2. 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裕轩”的空间并不宽广,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 B. 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 C. 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 D. 王元实室不盈丈也觉得“裕”,并非“裕”的标准低。 3. 下列各项中所含对“物”的态度与文中王元实一致的一项是( )。 A.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B.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D. 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 4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 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 A. 第①段末尾 B. 第②段末尾 C. 第③段末尾 D. 第④段末尾 5. 第③段写了“人以物我裕也”的种种表现,其中对“物”的相关描述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裕轩记·刘基》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D 3. B 4. D 5. 答案示例1:“人之裕在物”是紧承上文所述裕轩并不宽广而提出的,“物”的概念是物质。而第③段“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表明“物”的概念还包含了名利,“物”的概念前后并不一致。 答案示例2:“人之裕在物”是与“王子之裕在我”相对举的,这里的“物”与“我”(即“内心”)相对,指的是外在条件,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而第③段所论的“物”既包含实指的物质,又包含虚指的名利(如“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所以“物”的前后概念是一致的。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此题考查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平时学生中要注意积累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第一节空格处的语境是说,我已经把小室的名字刻下来了,句子末尾应用表陈述的语气词“矣”。“尔”,是罢了的意思,不合语境。“耶”表感叹,不合语境。“焉”可作陈述句末尾的语气词,但后面句子末尾已经用了。故选A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的能力。答题前,先仔细阅读第二节内容,读懂立意,然后结合选项内容,比对文意,加以分析判断。A项,“马要越过篱笆才可进出”曲解文意。语境是说庭院中的小路很窄,连一匹马的也通不过。B项,“王元实以‘裕’名轩是因为他‘不知物之裕不裕’”分析有误。语境说“夫裕者,宽广之谓也”,解释了裕的意思。语段后面是作者对裕的理解,并不是王元实的理解和看法。C项,“旁人的“裕”只与物的宽裕相关,与内心感受无关。”说法太绝对,文中说“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我”只是推测。故选D项。 【3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把握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读懂文章内容,把握王元实对“物”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分析各选项中所表达出的对“物”的观点和看法。文中写王元实对“物”的态度的内容是“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王元实对“物”要求很低,很容易满足,也能保持心安的状态。A项,只表达对物质没需求。B项,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觉得身居陋室反而容易心安。与文中王元实对“物”的态度一致。C项,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要想立志于追求真知,不要把物欲追求放在第一位。强调人要追求真理。D项,表达的意思是,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强调的是要有宽容的胸怀。故选B项。 【4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文意,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意。理解题干中所给的句子意思。依据四个选项提供的位置加以分析。第①段只是交代轩子由来及我之作记的原因;第②段是写一般人和王元实对“裕”的认识和理解不同。一般人追求外物的丰裕,王元实追求内心世界、精神的丰裕。第③段是具体讲如今一般人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生活贫乏,不能称之“裕”。与题干中所给的句子“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故排除ABC三项。而第④段是具体讲王元实在日常生活中对外物的要求很低,有饭吃,有酒喝,有衣穿,有书读就行,不谈论别人是非,远离官场,不追求物质生活的丰裕,追求精神的愉悦。而题干的这句话“故轩之不裕而得裕名焉,以王子为之主也”,是说这个小轩子不宽广,却有宽广之名,是因为王元实是这个轩子的主人。这个结论句正是对前面王元实日常生活中“裕”的表现的总结。因此应放在第④段结尾,故选D项。 【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理解文意,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仔细审题。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③段“人以物我裕也”的“物”与第②段“盖人之裕在物”的“物”概念是否一致。考生要仔细阅读这两段内容,分析理解这两段中“物”的概念是否相同。理解时,要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分析。这种题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可回答一致,也可回答不一致。无论答哪种,一定要能自圆其说。比如,如果答一致,则要分析“人之裕在物”是与“王子之裕在我”相对举的,这里的“物”与“我”(即“内心”)相对,指的是外在条件,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而第③段所论的“物”既包含实指的物质,又包含虚指的名利(如“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所以“物”的前后概念是一致的。反之,如果认不为一致,则要分析“人之裕在物”是紧承上文所述裕轩并不宽广而提出的,“物”的概念是物质。而第③段“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等句表明“物”的概念还包含了名利,“物”的概念前后并不一致。 【点睛】备考文言虚词掌握虚词推断“五法”和备考“三抓”。 “五法”是指: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用“焉”作例子来说明。例“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的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的“焉”用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的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而“圣心备焉。(荀子《劝学》)”中的“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2、句位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就起不同作用。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 3、对称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如“舟遥遥以轻愚,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乘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4、语法分析法。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句,“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再如“相如因持璧却立。”考察语法结构,主语是“相如”,进一步考察 “持璧却立” 不会是连动结构,作谓语,由此可见,故句中“因”的用法作“于是、就”解。 5、代入检验法。 将判断出来的意义代入句子中,若结合上下文,语意通畅,即可验证准确。如“而、且”都有表承接、转折的意义,若判为承接,可用“就、随后、那么”替代;若判为转折,可用“可是、但是”替代;替代后若前后语意不通畅,说明判断不准。 |
|
录入时间:2021-04-16 09:0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