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司马迁》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然仆观其为人: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煤孽其短。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成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沫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候皆奉觞上寿。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推言陵之功。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①,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李陵既生降,聩②其家声,而仆又饵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选自《报任安书》,有删改) 【注】①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李陵被围时,李广利未率主力救援,致使李陵兵败。②聩:坠毁。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趣舍异路 趣:趣味 B. 足历王庭 历:经过 C. 陵未没时 没:覆没 D. 卒从吏议 议:议罪 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迁和李陵关系其实很普通,但他对李陵评价非常高,认为李陵为了国家的危难,能够出生入死,有国士之风。 B. 李陵深入匈奴腹地,杀伤的敌人数目超过自己部队的损失,极大地震慑了敌酋,因此遭到对方全国兵力的疯狂围剿。 C. 李陵兵败消息传来,汉武帝陷入愁云惨雾,众大臣则担忧恐惧;这和一开始众多王侯公卿举杯祝贺形成鲜明对比。 D. 李陵一向和朝堂上的士大夫关系不睦,情分很少,唯有司马迁认为他是优秀的将领,为他辩解,但并未得到采信。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 (2)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4. 司马迁对李陵降敌持什么观点?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报任安书·司马迁》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D 3. (1)现在(李陵)行事一有不当,(只顾)保全性命和妻儿的大臣们,相继污蔑夸大他的缺点。 (2)(我的)钱财不足以抵赎罪过,朋友没有一个救助,陛下身边的亲信也不替(我)说一句话。 4. 李陵作战勇敢悲壮,降敌是绝境中的无奈;降敌败坏李家名誉,但不能掩盖李陵对国家的功劳;李陵依然心向汉朝,降敌只是权宜之计。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注重课内知识的迁移,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A项“趣”,通取,选取的意思。(考生可结合《兰亭集序》中“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来判断。)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等。D项原文为”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士大夫”指将士,《淮阴侯列传》中有“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绝甘分少”是拒绝甘美的食物,与人分享少量的东西。这里将“士大夫”理解为朝堂上的士大夫错误,将“绝甘分少”理解为情分很少错误,曲解了文意。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举事”,举动行事;“躯”,性命;“妻子”,妻子和儿女;“媒孽”,污蔑夸大;“短”,缺点。(2)“货赂”,钱财;“自赎”,抵赎罪过;“交游”,动词用作名词,交游的人,朋友;“左右亲近”,皇帝身边的亲信;“为一言”,省略了宾语,“为我一言”,替我说一句话。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司马迁对李陵降敌持什么观点?然后到材料中圈出直接表明作者看法的句子。作者的看法在作者自述为李陵求情劝说汉武帝的第二段,其中“以为”(认为)是非常关键的提示性词语,她提示我们它后面的内容就是作者的观点,即“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事已无可奈何,其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不能超过他。他虽然遭到失败,但看他的意图,是想等到适当的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现。)其中第一句肯定了李陵作战的英勇,“无可奈何”突出他投降实属迫不得已;“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是认为李陵投降只是权宜之计,内心还是希望伺机报效汉朝的。需从“李陵既生降,聩②其家声”(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他的家族的名声),“其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但他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现。)可知作者认为虽然李陵投降败坏了李家的名声,但不能因此而掩盖他对国家的功劳。 [参考译文] 我和李陵一起担任属吏,素来不是很亲近,取舍迥异。但是我观察李陵为人,确是个能坚守自我节操的非凡之人:侍奉父母尽孝道,结交他人守信用,面对钱财很廉洁,获取给予都合乎礼义。一直想着奋不顾身,来为国家的危难献出生命,是他一向以来的抱负,我认为他有国士的风度。作为臣子,(李陵)出于甘愿万死而不顾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在他行事一有不当,而那些(只求)保全性命和妻儿的大臣们,相继污蔑夸大他的缺点。况且李陵带领的兵卒不满五千,深入敌人军事要地,足迹到达单于的王庭,就像挂在猛虎嘴边的诱饵,勇敢挑战强大的胡兵,昂然直面亿万的敌军,同单于连续作战十多天,杀伤的敌人超过了自己军队的人数。敌人连救死扶伤都来不及,匈奴责族全都震惊恐慌,于是(单于)就征调了左、右贤王,出动所有会拉弓射箭的百姓,整个国家一起攻击他,包围他。李陵转战千里,箭矢射尽,前路断绝,救兵不来,士卒死伤堆积。但是,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气,士兵就无不奋起作战。他们流着眼泪,一个个满脸是血,强忍悲泣,再次拉开空的弓弦,冒着白光闪闪的刀锋,向北冲杀,争相和敌人拼死作战。 当李陵还未全军覆没时,使者曾送来捷报,朝延的公卿王候都举杯向皇上敬酒祝寿。几天以后,李陵兵败的奏书传来,皇上为此食不甘味,听政不乐。大臣忧虑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估量到自己的卑贱,见皇上悲成忧伤,实在想竭尽我诚恳的愚忠。我认为李陵向来与将士们同甘共苦,能够换得士兵们拼死效命的行动,即使是古代名将,恐怕也不能超过他。他虽然遭到失败,但看他的意图,是想等到适当的机会报效汉朝。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但他的功劳也足以向天下人显现。我内心想要陈述此事,而没有门路,恰逢皇上召见询问,我推断论说李陵的功劳。我没有完全阐明,圣明的君主不知道,认为我是诋毁贰师将军,而为李陵辩解,于是将我交付狱官。我的忠实诚恳的心意,终究没能陈明。因为欺骗君上的罪名,最终朝廷同意了法吏的判决。我家境贫寒,财物不足以拿来抵赎罪责,朋友也没有一个相救,皇帝身边的近臣又不肯替我说一句话。我血肉之躯本非木头和石块,却与执法的宫吏在一起,深深囚禁在牢狱之中,又能向谁去诉说(内心痛苦)呢? 李陵投降以后,败坏了他的家族的名声,而我接着被置于蚕室,被天下人深深耻笑。可悲啊!可悲!这些事情是不容易逐一地向俗人解释的。 |
|
录入时间:2021-04-18 09:2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