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墨妙亭记·[宋]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墨妙亭记

[宋]苏轼

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孙莘老①自广德移守吴兴。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遥堂之东,取凡境内自汉以来古文遗刻以实之。

吴兴自东晋为善地,号为山水清远。其民足于鱼稻蒲莲之利,寡求而不争。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守郡者,率以风流啸咏投壶饮酒为事。自莘老之至,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饥,将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廪劝分,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富有余者,皆争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胜计。当是时,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为莘老当日夜治文书,赴期会,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宾客,赋诗饮酒为乐,又以其余暇,网罗遗逸,得前人赋咏数百篇,以为《吴兴新集》,其刻画尚存而僵仆断缺于荒陂野草之间者,又皆集于此亭。是岁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览叹息,而莘老求文为记。

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虽金石之坚,俄而变坏,至于功名文章,其传世垂后,乃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坏。此既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将深檐大屋以锢留之,推是意也,其无乃几于不知命也夫。余以为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物之有成必有坏,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国之有兴必有亡也。虽知其然,而君子之养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缓死者无不用,其治国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 无不为,至于无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谓知命。是亭之作否,无可争者,而其理则不可不辨。故具载其说,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选自私刻《古文观止》)

[注]①孙莘老:名觉,曾任吴兴(湖州)太守,熙宁五年二月建造墨妙亭,以藏古代碑刻法帖。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    登:登上,到达。

B. 躬自抚循劳来,出于至诚    抚循:抚恤。

C. 不能复雍容自得如故事      故事:先例。

D. 使者旁午                  旁午:交错频繁。

2.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寡求而不争                        蟹六跪而二螯

C. 物之有成必有坏                    赐之墙也及肩

D. 皆争出谷以佐官                    子路行以告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 文章第一段是点题,交代孙莘老建造墨妙亭的时间、地点和用意。

B. 文章第二段记述孙莘老在勤政之余,用心搜罗古文碑刻。

C. 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

D. 作者认为虽然“物必归于尽”,但“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画龙点睛, 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4. 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1)或以谓余,凡有物必归于尽,而恃形以为固者,尤不可长。

(2)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3)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下载Word版试题
《墨妙亭记·[宋]苏轼》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B    3. C   

4. (1)有人对我说,所有的东西必然归于尽头,依靠外形牢固的东西,尤其不可能长久。

(2)先代圣王的治道,这是最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一原则。

(3)孔子深深地感叹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本题A项,“而岁适大水,上田皆不登”中“登:登上,到达”解释错误,“登”的常见义项为:上,踩,记载,谷物成熟,立刻。“上田皆不登””中“田”是主语,“不登”作谓语,“登”,在这里应该解释为“五谷成熟”。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词意义及用法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找到各选项在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A项,“宾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中“者”,定语后置标志;“古之学者必有师”中“者”解释为“……的人”。B项,“寡求而不争”和“蟹六跪而二螯”中的“而”,均为连词,表并列;C项,“物之有成必有坏”中“之”,取独,不翻译;“赐之墙也及肩”的“之”,结构助词,的。D项,“皆争出谷以佐官”中“以”,连词,来;“子路行以告”中“以”,介词,把。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阱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文章第三段是议论,主要是批判孙莘老的做法糊涂”不合文意,原文第三段,主要意思是表达作者要“知命”的观点,批判孙莘老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或:有人。恃:依靠。(2)斯:这。由:遵循。(3)喟然:深沉地。与:赞同。吾与点也:判断句。

【点睛】文言实词的理解可尝试如下几种方法:

一、迁移法。所谓迁移法,就是碰到平时积累、掌握的文言实词出现在新的语段中,按照以前的语义来翻译。考试中,一般考查的文言实词均课内出现过,碰到这种情况,就可以举一反三。

二、组词法。古汉语简洁凝练,很多词语的意义在今天仍然得以保留,文言实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单音节一般要变成双音节,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为要翻译的实词“组词”,通过组词,使难以理解的文言实词含义明晰。

三、查字典。在平时的学习中,遇到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解决不了,拿不准时,可使用此法。有专门的《古汉语字典》更好,没有,《现代汉语小词典》《新华字典》均可。因为古汉语中大量的词语没有消亡,它们的很多义项至今仍然保留,生活中仍在使用。

四、推断法。当使用前几种方法均无法理解该词的意思时,可尝试用此法。所谓推断,就是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在已译出其他字的情况下,猜测其词义。使用此法要注意:按正常情况无法合理解释时,可考虑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词类活用”。

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四年十一月,高邮人孙莘老从广德太守调任吴兴太守。第二年二月,在住宅的北边、逍遥堂的东面建造了一座墨妙亭,搜集从汉代以来吴兴境内的古文和前代遗存的碑刻来充实陈列在墨妙亭中。

从东晋以来,吴兴就是好地方,被称为山水清美幽远。当地老百姓满足于鱼稻蒲莲的收入,欲求少,相处和睦。如果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宾客很少到那里去。所以大凡吴兴的太守,大都把啸歌吟诗、投壶饮酒之事作消遣。自从孙莘老到任后,那年吴兴恰逢遭遇水灾,最好的田地都歉收,湖州发生了大灾荒,人们准备相随离开那里。孙莘老开仓放粮赈灾,劝导人们有无相济,亲自抚恤慰劳前来逃荒的百姓,非常真诚。有余粮的富裕人家都争相拿出粮食帮助官府赈灾,救活的人不计其数。这个时候,朝廷正改革立法,使者频繁往来,以为孙莘老会日夜处理文书,赶赴各种约定期限的聚会,不能够再像以前的太守那样举止从容自得其乐。可是孙莘老更加喜欢与宾客聚会,吟诗饮酒作乐,又在空闲时间,搜集遗散的文章,得到前人数百篇诗赋,编辑成《吴兴新集》,又把那些倾倒埋没在荒山野草中字迹尚存的残碑,汇集到墨妙亭中。这一年的十二月,我因事到湖州,遍览后顿生感叹,孙莘老请求我为墨妙亭写一篇记。

有人对我说,一切事物都要归于消亡,而依靠形体坚固的事物,更不能够长久,即使是坚固的金石,不久也会变坏,至于功业、名声和文章,它们流传到后世,才可以略为长久一些,现在竟然把功业、名声和文章雕刻在金石上,这样做实际上是让能够久存的文章反过来求助于容易速朽的碑石。这已经是前人的糊涂,可是孙莘老又用高大的屋子来收藏保存它们,推测他的心意,那恐怕近似不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而我认为懂得天命的人,一定要尽人事,这以后顺应天理就没有遗憾。事物有形成也必定有毁坏,就像人有出生必定有死亡,国家有兴盛必定会有灭亡一样。虽然知道这个道理,可是君子保养身体,大凡可以长生晚死的方法没有不用的,治理国家,大凡可以保存国家挽救灭亡的措施没有不施行的,一直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才停止努力。这才叫作懂得事物生灭都是由天命决定的道理。这个亭子是否该建造,不值得争辩,但其中的道理却是不能不辨析的。所以详细记述了这些说法,并将亭子当中所搜集收藏的文物列举在本文之后。

录入时间:2021-04-19 09: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