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汤海秋传·姚莹》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汤 海 秋 传

姚 莹

海秋汤氏名鹏,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进士。初为礼部主事,年甫二十,负气自喜。为文章震烁奇特,诸公异其才,选入军机章京。补户部主事,转贵州司员外,擢山东道监察御史。

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每致书大吏,多所议论。及为御史,再旬而章三上。有宗室尚书叱辱满司官,其人讦之,上置尚书吏议。君以为司官朝吏,过失当付有司,不可奴隶辱之;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上以为不胜言官任,罢回户部员外。而君方草奏,大有论建。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为《浮邱子》九十一篇。篇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止信笔初稿》,杂记见闻事实。诸作皆出示人,惟《止信笔初稿》人多未见。或问之,曰:“此石室之藏也。”英夷事起,沿海诸省大扰。上再命将无功,卒议抚通市。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大臣用事者曰:“书生之见耳!”上虽召见君,而无所询,报闻而已。君是时已更为本部四川司郎中,京察亦竟不得上考。君感慨郁抑,诗多悲愤沉痛之作。二十四年七月卒,年四十四。

君少为文,有奇气。初成进士,所为制艺,人争传其稿,市肆售之几遍。君曰:“是不足言文也。”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必求其似,务备其体,已梓者三十余卷。又好为文,尝谓其友人曰:“汉以后作者,或专工文辞,而又理、时务不足;或精义理、明时务,而辞陋弱;兼之者惟唐陆宣公、宋朱子耳。吾欲奄有古人,而以二公为归。”其持论如此。

姚莹曰:以宗室尚书之亲贵,举朝所屏息者,而君倡言弹之,亦见骨鲠之风矣。君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以诗相驰逐。犹忆君探余狱中,及出狱后,与诸君置酒相贺,又同治亨甫之丧,依依送余出都门时也。俯仰二十年问,升沉存殁若此,悲夫!

(有删改)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其人讦之                        讦:揭发

B. 吏议轻,不足以儆                儆:敬重

C. 取汉魏六朝迄唐人诗歌追拟之      拟:模仿

D. 已梓者三十余卷                  梓:刊刻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道光:皇帝的年号。古代除了用皇帝的年号纪年外,也有用干支等纪年的。

B. 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朝廷殿试而录取的人。

C. 文中“诗多悲愤沉痛之作” 的“之”与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之”用法和意义都相同。

D. 户部:朝廷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与“礼、吏、兵、刑、工”合称“六部”。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在军机,得见天下奏章,又历户曹,习吏事,慨然有肩荷一世之志。

(2)未及上而改官,君见其言不用,乃大著书,欲有所暴白于天下。

4. 根据第二段,简要概括汤海秋在为官方面的特点,不超过30个字。

下载Word版试题
《汤海秋传·姚莹》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C   

3. (1) 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激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

(2) (汤海秋)没有来得及上奏,就改任了官职,他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能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想把自己的主张在天下显露、陈述出来。   

4. 严明执法;敢于谏言,善于总结得失,心忧天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思和用法的把握。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B项,“吏议轻,不足以儆”意思是“(如果)官员判罪轻了,不能用作警戒”,在这句话中“儆”,应该解释为“警戒,警告”。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墓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本题C项,“文中‘诗多悲愤沉痛之作’的‘之’与中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之’用法和意义都相同”表述错误,“诗多悲愤沉痛之作”的“之”是结构助词,应该解释为“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中的“之”是代词,解释为“这些,这类”。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中得分点:“习”,熟悉;“慨然”,情绪微昂;“荷”,担负。第二句中得分点:“君见其言不用”,被动句;“不用”,不能被采纳;“暴白”,显露、陈述;“欲有所暴白于天下”,状语后置句;“为”,写、写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首先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根据第二段,简要概括汤海秋在为官方面的特点”,作答时明确答题区域在第二段,然后从第二段中筛选相关信息,主要是汤海秋在为官方面的言行事迹,“此臣作威福之渐也,吏议轻,不足以儆,援嘉庆中故事争之”“数千言,通论治道学术”“《明林》十六卷,指陈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明经义”“君愤甚,已黜,不得进言,犹条上三十事于尚书转奏焉”,最后将这些筛选好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分点概括即可。

【点睛】翻译:

海秋姓汤名鹏,是湖南益阳人,道光三年中了进士。起初担任礼部主事,年刚二十,自负才气。写的文章深刻奇特,大家对他的才华感到惊讶,调任军机章京。补任户部主事,转任贵州司员外郎,提拔为山东道监察御史。
    汤海秋在军机处(任职),能够看到全国各地(呈送)的奏章,又曾在户曹任职,熟悉官场事务,情绪微昂,有担负当世(重任)的志向。每次给高官写信,经常发表各种见解。等到担任御史,二十天上了三篇奏章。有个担任尚书的宗室叱责某官员,旁人跟风批评,皇上搁置了尚书的奏章。海秋认为官员如果有过失,应当交给有关部门来处理,不可像对待仆人一样侮辱他;长此以往,大臣慢慢会形成威福之势,(对这种做法)如果处理过轻,不足以起到警告作用,并且引用嘉庆年间的旧事作为证据。皇上认为海秋不能胜任言官的职责,罢了他的官,让他回户部继续担任员外郎。当时,海秋正打算上奏,文章很有见解。但他还没来得及上奏,就改任了官职,他看到自己的主张不能被采纳,于是发愤著书,想把自己的主张在天下显露、陈述出来,写了《浮邱子》九十一篇。一篇文章数千字,遍论治国之道及其他学术文章;有《明林》十六卷,指出前代得失;《七经补疏》,晓明经义;《止信笔初稿》,记录了很多的传说或事实。所有的作品都给人看,惟有《止信笔初稿》,几乎没人见过。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给人看),他答:“这是藏在石室里的书啊。”英国入侵,沿海各省闹心。皇上两次下令,没有结果,最终还是和英国谈判通商。海秋大怒,无奈已经被罢黜,不能给朝迁进言,却犹然分条上书,谈了三十件事,通过尚书转奏给皇上。主掌朝政的大臣说:“这是书生之见罢了!”皇上虽然召见海秋,却什么也没问他,只是告诉他,我已经知道了。海秋这时已经改任本部四川司郎中,朝廷竟没有考核他。海秋感慨郁抑,所作的诗经常充满悲愤沉痛。二十四年七月去世。年四十四。
    海秋从小就写文章,才气出众。刚中进士时,所写的作品,人们争着传诵他的稿子,几乎洛阳纸贵。海秋说:“这些文章不足一提啊。”取法汉魏六朝到唐人的诗歌,摩仿他,一定要一模一样,完全具备它的形体特征,已经付印的有三十多卷。又喜欢写文章,曾经对他的友人说:“汉朝以后的作者,有的专门擅长文辞,但在义理、时务方面不足;有的精通义理、明晓时务,但无文采;二者兼有的只有唐时的陆宣公、宋时的朱子罢了。我想效法古人,以二公为目标。”他的观点就是这样的。
    姚莹说:有人凭借宗室尚书的亲近尊贵,令举朝之人不敢呼吸,但海秋却敢放言弹劾他,可见他的刚硬风骨。他又与宜黄黄树斋、歙徐廉峰及亨甫用诗相交。我仍然记得他来狱中探望我,等我出狱后,又与大家为我置酒相庆,又一同赴亨甫之丧,依依不舍地送我出都门时的情景。转眼二十年间,人生浮沉生死竟如此,好痛啊!

录入时间:2021-04-21 09: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