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注】①周公、召公:西周初年辅佐成王的名臣。 ②方叔、召虎:周宣王时功勋卓著的武将。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B.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C.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D.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史公”指《史记》作者司马迁,他年轻时曾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B. “乡党”指乡里,因古制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后用来泛指家乡。

C. “宫阙”指古时帝王所居住的宫殿,“阙”原为宫殿前的建筑物,通常左右各一。

D. “待选”指士子将自己所撰诗文上呈朝廷主管官员,并送给皇帝亲自阅看。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辙认为写出好文章,仅凭学力是不够的,人的精神气质起着很大的作用,孟子与司马迁的文章中就显露出非同一般的“气”。

B. 苏辙不满足于读诸子百家的书,认为它们不足以激发志气,他在本文中回顾了自己过秦汉故都及游赏山川、瞻仰宫阙的经历。

C. 苏辙在京城得见当时很有声望的欧阳修,并与其弟子及欧阳公身边的贤臣交往,提升了自己对文章的认识。

D. 苏辙夸赞韩太尉才略冠世,表达了自己想要拜谒的愿望,并坦言自己入京师求取斗升之禄的艰辛,希望得以聆听太尉的教诲。

4. 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2)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3)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指南录后序》)

下载Word版试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A    2. D    3. D   

4. (1) 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2) 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以后,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3) 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来断句,这个语段主要是叙事,意思是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微薄暂时的俸禄。“通”修饰“习”,是“习”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故排除B,“吏事”是“习”的宾语,故排除C,“取”的对象是“斗升之禄”,排除D,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文本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D项,“待选”,指等待铨选,选才授官,士获选,即为官。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D项,依据“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可知,苏辙并不是为了“求取斗升之禄”,更没有“坦言自己入京师求取斗升之禄的艰辛”,故D项曲解文意,且无中生有。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倒装句式要调整,典故和比喻处通常意译。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其:他们,代词;乎:于,在;动:发,表达;见:表达;(2)得:能够;光耀:风采;自壮:宾语前置句,壮大自己,使自己有壮志;然后:古今异义词,这样以后;尽:形容词作动词,看尽;(3)乎,句中语气助词,无实义;遗体:古今异义词,遗留下来的审题;殆:危险;责:罪责。

【点睛】文言断句遵循先断易、再断难的原则,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语意,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最后综合用排除法,得出正确选项。

【译文】太尉执事:苏辙生性喜好写文章,对此想得很深。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就能写好的,气却可以通过培养而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现在看他的文章,宽大厚重宏伟博大,充塞于天地之间,同他气的大小相衬。司马迁走遍天下,广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间的英豪俊杰交友,所以他的文章疏放不羁,颇有奇伟之气。这两个人,难道曾经执笔学写这种文章吗?这是因为他们的气充满在内心而溢露到外貌,发于言语而表现为文章,自己却并没有觉察到。
  苏辙出生已经十九年了。我住在家里时,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山旷野可以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心胸。诸子百家的书,虽然无所不读,但是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能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就此而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闻壮观,以便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览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向北眺望黄河奔腾的急流,深有感慨地想起了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抬头看到天子宫殿的壮丽,以及粮仓、府库、城池、苑囿的富庶而且巨大,这才知道天下的广阔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奇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士大夫交游,这才知道天下的文章都汇聚在这里。太尉以雄才大略称冠天下,全国人依靠您而无忧无虑,四方异族国家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像周公、召公一样辅君有方,领兵出征像方叔、召虎一样御敌立功。可是我至今还未见到您呢。
  况且一个人的学习,如果不是有志于大的方面,即使学了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苏辙这次来,对于山,看到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到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到了欧阳公;可是仍以没有谒见您而为一件憾事。所以希望能够一睹贤人的风采,就是听到您的一句话也足以激发自己雄心壮志,这样就算看遍了天下的壮观而不会再有什么遗憾了。
  苏辙年纪很轻,还没能够通晓做官的事情。先前来京应试,并不是为了谋取微薄的俸禄,偶然得到了它,也不是自己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还乡,等待吏部的选用,使我能够有几年空闲的时间,将用来更好地研习文章,并且学习从政之道。太尉假如认为我还可以教诲而屈尊教导我的话,那我就更感到幸运了。

录入时间:2021-04-21 09: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