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欧阳修》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B.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盒子装 C. 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抑制 D. 举天下之豪杰 举:全 2.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吾其还也 B.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劳苦而功高如此 C. 系燕父子以组 虽董之以严刑 D. 数十伶人困之 蚓无爪牙之利 3.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C.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D.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4. 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王将死之前,留有遗憾,他告诫儿子,务必要为父亲报仇雪恨。 B. 晋王的仇敌很多,有些仇敌甚至是原先故旧,所以他报仇的意愿很强烈。 C. 庄宗得天下之前,谨记父志,勤勤恳恳,意气风发,看不出乱象。 D. 庄宗宠幸伶人,最终导致了百姓的反抗,导致身死国灭的悲剧发生。 5.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伶官传序·欧阳修》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C 3. B 4. D 5. (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2)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3)认真的兴办学校教育,反复用孝悌的道理教化百姓,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头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C项,“抑”,结合“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皆自于人欤”分析,“抑制”错误,应该译为还是、或者。句意: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项,语气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千万;副词,表示委婉地商量,还是。B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C项,介词,用。D项,代词,他;助词,的。故选C。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则”是连词,就,前面应该断开,排除C项、D项。“遣从事以一少牢”的目的是“告庙”,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句意: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故选B。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D项,“最终导致了百姓的反抗”错误。结合“,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等分析,庄宗不是一朝而蹈死地的,他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他最后死在自己宠幸的伶人手里。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忧劳”,忧虑辛劳;“兴”,使动,使……兴旺;“逸豫”,安闲快乐;“亡”,使动,使……灭亡;“之”,助词,的;“理”,道理。(2)“积”,积累;“于”,介词,从;“忽微”,极细小的东西;“而”,连词,表并列;“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岂……哉”,难道……吗;“独”,只是。(3)“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序”,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之”,代词,指百姓;“以”,介词,用;“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介词,在;“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 【点睛】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仓皇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人生中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中积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难道只有宠爱伶人才会这样吗? |
|
录入时间:2021-04-22 09:0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