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馆记·王世贞》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竹里馆记 王世贞 ①去新安郭之三里,其地负髙而临深。其江曰练江,泓渟万仭,黄山、白岳,蜿蜒摩天,其址在数十百里之外,而葱郁接于眉睫。其清可以酿,其膏可以粳秫、蔬茹。邑人汪惟一之业在□。计亩而延袤可二十,而竹据其三之一。惟一乃构数椽,读书其间,以竹自蔽,不复施藩。 ②惟一之言曰:“吾日三商而起,汲江烹茗之赢,取而洗竹,裁箨为冠,暑则去之。有鹤四翼,时唳时舞,吾起而应,竹皆吾助。间一开吾巻,而琅玕①之色流润缃碧②,初阳拂梢,则少文之图若益而青葱者;微飔流响,则少文之琴若益而琮琤③者。吾放歌而声留于长离尾翮④之间,而不杂于尘嚣,不堕于市廛之耳。至于雪之旦,月之夕,白云之芊眠于昼,凉风之飒于夏,吾无不与竹宜者。吾之与此君真足以终其身而不知老者。” ③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而书属余记,曰:“惟一多游吴越间,而意不能舍其竹以往,得子文而时时寓其目,是惟一不恒有竹而竹恒在也。”惟一曰:“非是之谓也。子之记待吾竹以有,而吾之竹赖子之记以不冺,为两相待者耶?两相成者耶?”予不能辞,乃次而授之为记。 {注}①琅玕:指竹子。②缃碧:代指书卷。③琮琤:玉石碰击声。④尾翮:代指竹梢。 1. 下列虚词最适合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一项是 A. 焉 B. 者 C. 也 D. 所 2. 请从修辞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 对与“吾无不与竹宜者”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鹤舞我应时,竹助我雅兴。 B. 开卷读书时,竹增我乐趣。 C. 放声高歌时,竹脱我尘俗。 D. 昼夜睡眠时,竹予我清凉。 4. 请概括本文的思路。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竹里馆记·王世贞》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两座山的高耸和苍翠。 3. D 4. 先介绍“馆”的位置、环境及建造者,再叙述馆主人在“馆”中的生活和感受,最后交代“竹里馆”的命名和“记”的由来。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解答时首先要仔细查看所给虚词,回忆所给虚词的常用含义及用法,再细读所给文段及方框所在句子,根据语境确定答案。本题所给虚词中,“焉”用在句末可做语气词,可做兼词,相当于“于之”;“者”用在句末可做语气词,也可做助词;“也”用在句末一般表判断;“所”用在句末可指“处所”,也可以是用在数量词之后表示概数。本题第①段方框所在的句子是“邑人汪惟一之业在□”,结合上下文可知,此句意思是当地人汪惟一的别业就在此地,由此可知,方框中应填兼词“焉”。故选A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应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简析第①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考生需要先仔细阅读第①段,找到划线句子,读懂句意,再分析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了什么内容。本题所考查的句子是“黄山、白岳,蜿蜒摩天,其址在数十百里之外,而葱郁接于眉睫”,意思是“黄山、白岳绵延起伏、高可接天,它们虽远在几十近百里之外,树木的青翠茂盛似近在眼前”,句中的“摩天”“葱郁接于眉睫”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摩天”写出黄山、白岳两座山之高,而“葱郁接于眉睫”则写出两座山的苍翠。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吾无不与竹宜者”意思是“我没有不与竹子相适宜的”,这个句子出现在文章的第②段, 有总结上文的作用,因此答案要依据上文来分析。由上文“有鹤四翼,时唳时舞,吾起而应,竹皆吾助”,可知A项正确;由“间一开吾巻,而琅玕之色流润缃碧,……则少文之琴若益而琮琤者”,可知B项正确;由“吾放歌而声留于长离尾翮之间,而不杂于尘嚣,不堕于市廛之耳”,可知C项正确。D项,原文没有依据,原文说“雪之旦,月之夕,白云之芊眠于昼,凉风之飒于夏夏,吾无不与竹宜”,意思是说下雪的清晨,有明月的夜晚,白天白云明丽,夏日突然吹来凉风,无论哪一种情况下,作者都是与竹子相适宜的,并不是“昼夜睡眠时,竹予我清凉”,故选D项。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第③段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本文一共有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三层,第一段先写“去新安郭之三里”,交代竹里馆的位置;接着写“地负髙而临深”,“练江”清澈平静,“黄山、白岳”高耸苍翠,介绍当地的环境;然后写“邑人汪惟一之业在焉”,交代竹里馆的建造者。第二段是引用的竹里馆主人的话,展现主人在馆中烹茶,读书,高歌等活动,表达了主人“无不与竹宜者”的感受。第三段写“吴兴徐子与异之,题其馆‘竹里’”,交代了竹里馆名称的由来;而徐子与“书属余记”,以及“惟一曰:‘子之记待吾竹以有,而吾之竹赖子之记以不冺,为两相待者耶?两相成者耶’”则交代了自己写“记”的缘由。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答题时注意根据语境做出正确判断。 参考译文: 距离新安城三里的地方,地势高耸,下临深渊。有江叫练江,江水清澈平静有万仞之远。黄山、白岳绵延起伏、高可接天,它们虽远在几十近百里之外,树木的青翠茂盛似近在眼前。江水清澈可用来酿酒,土地肥沃可种植稻谷、蔬菜等。当地人汪惟一的别业就在此地。算一算面积纵横约有二十亩,竹子则占据了其中的三分之一。惟一造了几间房舍,在里面读书,并用竹子遮蔽,不再建造围墙。 惟一说:“我每天三刻起床,取江水煮茶,用多余的水清洗竹子,用竹壳剪裁成帽子,天热就把竹壳扔掉。有一对鹤张开翅膀,边鸣边舞,我就起身应和,竹子成了我的辅助。偶尔打开书卷,竹子那流动清润的色彩便洒在书上。初升的太阳洒在竹梢上,(此时)缺少文彩的图案好像变得苍翠起来;微风轻拂,发出流动的声响,那质朴的琴声就愈加叮咚悦耳了。我放声歌唱,歌声在竹梢间回响,却不夹杂着尘世的喧嚣,不下落到世俗之耳中。到那下雪的清晨,明月的夜晚,白天那明丽的白云,夏日突然吹来的凉风,我没有不与竹子相适宜的。我和竹子真可以相伴一生而忘记自己已经年老了啊。” 吴兴的徐子与觉得很惊奇,(给惟一的这几间房舍)取名为“竹里”。他写信来嘱我作记文。他说:“惟一常到吴越去游历,感情上不能抛弃了竹子独自出游,如能得到您的文章常常阅读,惟一虽然不能常有竹(相伴),竹却像常在身边一样。”惟一说:“不是这样的说法。您的记文须依赖我的竹才能写成,而我的竹子也须依靠您的记文才得于不消失,这到底是两相依赖呢?还是两相成就呢?”我不能推辞,便一一叙写下这些交给他们,就是这篇记文。 |
|
录入时间:2021-04-22 09:22: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