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答李翊书·韩愈》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答李翊书

韩愈

①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谁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

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③抑又有难者。愈之所为,不自知其至犹未也;虽然,学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

④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虽然,不可以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⑤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虽如是,其敢自谓几于成乎?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美取焉?虽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与舍属诸人。君子则不然。处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则施诸人,舍则专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乐乎?其无足乐也?

⑥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吾诚乐而悲之。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愈白。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

1.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    蕲:希望

B. 养其根而俟其实        俟:等待

C. 其肖于器邪            肖:仿效

D. 有志乎古者希矣        希:稀少

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下:敬辞,可译为“您”,与“陛下”,“殿下”、“阁下”等都是古人谦虚地尊称对方的称呼。古代下对上或者同辈之间都可以尊称对方为“足下”。

B.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C. 两汉:即西汉和东汉。两汉都城一在长安一在洛阳,故称“西汉”“东汉”。两汉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作出了巨大贡献。

D.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诗经》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生所谓“立言”者,是也: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

4. 文章第三、四段,韩愈紧扣“道”“文”来叙述自己二十余年的学习经历。请概括其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不超过20个字。

下载Word版试题
《答李翊书·韩愈》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C    2. D   

3. (1)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

(2)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自己的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被后世效法。   

4. 第一阶段:读三代两汉之书,存圣人之志。第二阶段:识古书之正伪,去伪存真。第三阶段:取于心注于手,加深修养,文思泉涌。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其肖于器邪”意思是“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肖”的正确意思应为“像”。故选C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项,“《诗经》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错,《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故选D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所谓”,所说的;“立言”,著书立说;“是”,正确;“者……也”表判断;“生所谓‘立言’者,是也”,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为”,动词,做;“所为”,所做的;“期”,期望;“而”,并且;“几”,接近。(2)句为被动句,翻译时当注意体现出被动句的特点。其中,“用”,被任用;“则……则”,表并列,就……就;“施”,推行;“诸”,兼词,之于;“舍”,舍弃,句中指不被用;“传”,传授;“其”,自己的;“徒”,弟子;“垂”,流传;“为”,被;“法”,效法。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时可仔细审题,明确答题区间,然后筛选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本题要求根据文章的三、四两段“概括其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考生先要仔细阅读三、四段,理清层次,找出韩愈“学为古文”的三个阶段,然后分点概括。从原文来看,第一阶段从,“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到“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关键句就是“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意思是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强调的是起步须正,由此可概括出第一阶段的内容。第二阶段由“然后识古书之正伪”到“乃徐有得也”,这一阶段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而且对那些不正确不完善的“务去之”,由此可概括出第二阶段的内容。第三阶段为文章的第四段,说的是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但还要加深自己的修养。据此可总结出第三阶段的内容。

【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参考译文:

六月二十六日,韩愈言,李生足下:你来信的文辞立意很高,而那提问的态度是多么谦卑和恭敬呀。能够这样,谁不愿把把立言之道告诉你呢?儒家的仁义道德归属于你指日可待,何况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过我只是所谓望见孔子的门墙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别是或非呢?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跟你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你所说的要著书立说的看法,是正确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所取用呢,还是希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胜过别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胜过别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达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够很快实现,不要被势利所引诱,要像培养树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实,像给灯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长得旺盛果实就能预期成熟,灯油充足灯光就明亮,仁义之人,他的文辞必然和气可亲。

不过还是有困难之处,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达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还是没有?虽然如此,我学习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开始的时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东两汉的书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静处的时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时好像遗失了什么,矜持的样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着了迷。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的时候,想要把那些陈旧的言词去掉,这是很艰难的呀!把文章拿给别人看时,不把别人的非难和讥笑放在心上。像这种情况也有不少年,我还是不改自己的主张。这样之后才能识别古书中道理的真与假,以及那些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完善的内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务必去除那些不正确和不完善的,这才慢慢有了心得。

当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写出来的时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样涌流出来了。再拿这些文章给别人看时,笑它我就高兴,称赞它我就担忧,因为文章里还存有时人的意思和看法。像这样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荡一样文思奔涌了。我又担心文章中还有杂而不纯的地方,于是从相反方向对文章提出诘难、挑剔,平心静气地考察它,直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虽然如此,还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养。在仁义的道路上行进,在《诗》《书》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断绝源头,终我一生都这样做而已。

文章的气势,就像水;语言,就像浮在水上的东西。水势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东西大小都能浮起来。文章的气势和语言的关系也是这样,气势充足,那么语言的短长与声音的扬抑就都会适当。虽然这样,难道就敢说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吗!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时,别人能得到什么呢?尽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见解,难道就像器具一样吗?用或不用都取决于别人。君子就不这样,思考问题本着仁义原则,自己行事有一定规范,被任用就在人们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传给自己的弟子,把道借文章流传下去被后世效法。像这样,是值得高兴呢,还是不值得高兴呢?

有志于学习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必为今人所弃,我实在为有志于古的人高兴,也为他悲伤,我一再称赞那些有志学习古人的人,只是为了勉励他们,并非敢随意表扬那些可以表扬、批评那些可以批评的人。向我问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图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对你讲这些话。韩愈言。

录入时间:2021-04-22 09:2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