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王珣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珣,字元琳,琅邪临沂人。弱冠与陈郡谢玄为桓温掾,俱为温所敬重。温尝谓之曰:“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①。皆难得之才也。”珣转主簿。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文武数万人,珣悉识其面。从温讨袁真,封东亭侯,转大司马参军、中军长史。珣兄弟皆谢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谢安既与珣绝婚,由是二族遂成仇衅。时人希安意,乃出珣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骑常侍,不拜。安卒后,珣迁侍中,孝武深杖之。转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在郡为士庶所悦。征为尚书右仆射,领吏部。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王国宝自媚于会稽,与珣等不协,帝虑晏驾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为方伯,而委珣尚书令。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俄而,帝崩,哀册谥议,皆珣所草。隆安初,国宝用事,谋黜旧臣。王恭赴谒帝陵,欲杀国宝,珣止之曰:“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国宝若遂不改,恶布天下,然后顺时望除之,亦无忧不济也。”恭乃止。四年,以疾解职。岁余,卒,时年五十二。追赠车骑将军、开府,谥曰献穆。珣神情朗悟,经史明彻,风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时事艰难,其崎岖九折,风霜备经,逼于嫌谤,才用不能尽。初,珣既与谢安有隙,在东闻安薨,便出京师,诣族弟王献之,曰:“吾欲哭谢公。”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于是直前哭之甚恸。法护,珣小字也。 (《晋书·王珣传》,有删节) 【注】黑头公:头发还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个人年少时即有作为。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B.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C.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D. 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辇/劳师动众/谁谓非逆/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 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 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D. 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珣年少得志,为桓温所赏识。王珣年青时与谢玄一起担任桓温的属吏,桓温对二人敬重有加,认为两人是难得的人才,将来会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B. 王珣富有才学,为文颇有造诣。皇帝特别委任王珣为尚书令,王珣梦见有人把如椽大笔交予他,他以为这是有大手笔之事的预兆,后王珣之梦果应验。 C. 王珣不计前隙,深切表达哀情。虽然王谢二家有前怨,但在谢安去世时,王珣表达了想去为谢安哭灵的意愿,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但王珣坚持己见。 D. 王珣德能兼备,因时不能尽才。王珣精通经史,拥有众人认可的风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艰难的时势,经历坎坷,迫于嫌隙诽谤,未能充分发挥才能。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时温经略中夏,竟无宁岁,军中机务并委珣焉。 (2)帝雅好典籍,珣与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学文章见昵于帝。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晋书·王珣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D 3. C 4. (1)当时桓温筹划治理中原,始终没有安宁的时刻,桓温把军队中机要的事务全部委托王珣办理。(2)皇帝向来喜好典籍,王珣与王恭、郗恢等人一起凭借才学文章而被皇帝亲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国宝虽终为祸乱要罪逆表彰令便先事而发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谋也况拥强兵窃发于京挚劳师动众谁谓非逆”,这句话的含义是:王国宝虽然终将酿成祸乱,但关键在于他的罪行尚未显露,如果事先发起进攻,一定会使朝野大失所望。不是好的计谋。况且我们拥有强兵秋自发兵至京城,调动军队惊动百姓,谁会说这种举动不足叛逆呢? “而发”应该属于前句,“今便先事而发”是一个整体,意为“现在就事先发起进攻”;“窃发”属于后句,“窃发于京辇”是一个整体,意为“私自发兵至京城”。综合以上分析,故答案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考题考查的方向,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D,“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说法有误。晏驾:旧为帝王驾崩的隐讳说法。故答案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考点要求及错误的常见现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C,“族弟王献之表示异议”理解错误,原文“献之惊曰:‘所望于法护。’”意为“王献之惊讶地说:‘我期望法护这样做。’”所以王献之是理解和支持的。故答案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的要求: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其”代词,那;“经略”筹划治理;“竟”始终;“委”委托“焉”句末助词。(2)“雅”一向,向来“好”喜好“与”和;“以”介词,凭借;“见——于”被动句式的标志。 【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
|
录入时间:2021-04-23 09:07: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