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又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节选自《六国论》) 1.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始速祸焉 速:加速。 B.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C. 当与秦相较 当:同“倘”,如果。 D.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2. 下列各项中“而”①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A.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 二败而三胜 C.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阐明“用武而不终”“智力孤危”是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 B. 第二段论古讽今,在议论的基础上抒情,从而提醒当权者牢记教训。 C. 选文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变化,文字精练,整散结合,富有表现力。 D. 选文综合运用举例、假设、对比等论证方法,分析精当,逻辑严密。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六国论·苏洵》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选项“速:加速。”错误,速:招致。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例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翻译成“却”。B选项“二败而三胜”中的“而”表并列关系的连词,翻译为“并且”。A选项中的“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翻译成“却”。C选项中的“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翻译成“却”。D选项中的“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翻译成“却”。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主观概括性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内容进行分析归纳。A选项中“‘用武而不终’是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错误,由原文“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可知,“用武而不终”只是赵国灭亡的原因,而不是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故选A。 【点睛】文言虚词的语法分析法是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
|
录入时间:2021-04-23 09:1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