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科学大观园》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也许有人会回答“激发想象力”或者“激励人类探索未知”。

但科幻的作用又不仅如此。好的科幻作品,仍然聚焦于“人”。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将科幻定义为“关注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文学分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科幻作品开始提出一系列“如果”的问题。比如,如果人类或者你本人在真实世界面临这样的境况,会如何选择?也因此,美国著名科幻作家帕梅拉·萨金特将科幻定义为“思想文学”。

该如何避免陷入“我们会一直如此生存”的盲目乐观,或者“反正灾难终将到来”的盲日消极?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改变和挑战?人类疆界不断拓展,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些都是科幻探讨的重要议题。

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而从荧幕回归现实,科幻同样提醒人们用另一种视角去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和挑战。

(选自《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新华社)

材料二:

在中国电影史上,《流浪地球》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即使在北美市场,《流浪地球》排片率也在节节攀升。《流浪地球》的成功,是中国电影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推进、电影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观众对国产科幻电影的期待已久,《流浪地球》填补了多年来观众的期待。可以说,这部电影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工业化征程。相比同期上映的电影《疯狂的外星人》较为轻松戏谑的戏剧类型,《流浪地球》选择背负更深沉的题材与更宏大的叙事,选择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拯救世界,选择对人类命运和地球未来进行深刻思考。

很多观众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观的感受是:太空何其广袤,人类如此渺小。恰恰是生命的速朽与有限,为人类追求不朽提供了永恒的意义。唯其如此,科技从物质层面、哲学从精神层面为人类预期了更加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导演郭帆的硬科幻电影,正是建立在看似冷峻、冷酷、冷漠的科学理性基础上,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则进行的审慎思考。原著作者刘慈欣独特的具有东方式思考的文本,为《流浪地球》提供了宝贵的阐释空间,赋予这部作品与传统好莱坞商业科幻大片截然不同又弥足珍贵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

相较于文学作品的理性和疏离,电影《流浪地球》增加了更多现实关注,增加了人性温暖与守望相助。电影也将叙事集中在刹车时代后期和逃逸时代开始阶段,也就是“木星引力危机”。这样的改编使得电影作品在视觉景观上更加集中地呈现地下城、地球发动机、环境灾难、星际空间站和木星景观等神奇景观,从而增强了影片的视觉震撼力和穿透力。父辈牺牲和家园情愫、人类普遍的人性与中国式情感、“硬奇观”和“软感动”融合在一起,矛盾更加突出、更加集中,这是中国式科幻与好莱坞同类影片的不同之处。

这部电影以情感救赎为核心,对小说的这部分内容进行大幅改编。在电影中,“流浪地球”的美学意象实际上变成了英雄主义式的“拯救地球”,虽然最终拯救地球的仍然是科技和理性,但理性背后推动主人公行动的是强烈的情感和意志。《流浪地球》核心特质是将极致的想象力与厚重的现实相结合,对人类发展和未来命运始终饱含着深沉的关切。电影里的家国情怀,不仅局限于一家一国,而是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拓展到更广阔的天地,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严密契合,成就了真正诞生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式科幻。

(选自《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人民日报社)

材料三:

4年筹备时间,100年编年史设计,2000多个特效镜头,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多件道具制作……《流浪地球》背后的这些数字,令很多被好莱坞大片“熏陶”多年的中外观众感叹:中国电影工业竟在不经意间达到如此高度。

文学艺术离不开生长的土壤,科幻电影也不例外。制作科幻电影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需要科学素养的支撑,反映的是电影工业乃至国家的综合实力。《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诞生在中国电影工业蓬勃发展大背景下的这部电影,还“恰巧”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目新月异的时代。从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到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再到2011年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发射成功、2017年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进入太空,中国不断向宇宙深处探索。不久前,嫦娥四号探测器着陆月球背面,被世界称为“了不起的科技壮举”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发展提供了沃土。《纽约时报》发现了《流浪地球》与嫦娥四号着陆在时间上的“巧合”,联想到中国在太空实现里程碑式跨越的时代背景,指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和科幻片领域都是后来者,但现在这种局面就要改变了”。

与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和特效同样吸引外国观众的,还有《流浪地球》中体现的中国亲情观念、英雄情怀、奉献精神、故土情结和国际合作理念。很多国外影评人都注意到这部电影的“与众不同”——尤其是“不再是超级英雄拯救世界,而是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样的理念,是对好莱坞科幻电影叙事套路的突破。将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融入对人类未来的畅想与探讨,拓展了人类憧憬美好未来的视野。美国科技新闻网站“临界点”表示,随着中国进军科幻大片,期待看到这个国家如何将自己独特的声音和才能带入全球市场。

《流浪地球》的原著作者刘慈欣曾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显然,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这样的未来感,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能够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

(选自《科学大观园》2019年3月上)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不能说明《流浪地球》的“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内涵的一项是(   )

A. 《流浪地球》借助刘慈欣小说中东方式思考,使得电影对人类生命和宇宙法思考有了阐释的空间,赋予与西方商业大片截然不同的特质。

B. 《流浪地球》的成功,基于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和创作能力不断提升、电影行业快速发展,使得在北美的排片率节节攀升,远超《疯狂的外星人》。

C. 《流浪地球》运用中国智慧改造世界和拯救世界,倡导人类共同改变自己的命运,体现了独特的思想和价值。

D. 《流浪地球》将中国式情感与人类普遍的性的融合,同时将其拓展到来人类乃至宇宙的关怀上,同时其题材与叙事,完全不同于西方科幻电影戏剧性特征。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人类意识到地球正面临环境和资源的严峻挑战,这迫切需要科幻作家担起责任,聚焦于“人”,提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B. 《流浪地球》选择深沉的题材和宏大的叙事,从而改变了轻松戏谑戏剧风格,满足了观众多年的对科幻片的期待。

C. 《流浪地球》的成功,既得益于中国电影体制改革,但也是“恰巧”与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相遇的结果,可谓“生”逢其时。

D. 《流浪地球》的中着落时间这一细节,让国外媒体产生了丰富想象,认为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中“后来者”的身份,就要改变了。

3. 刘慈欣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请简要分析其这样说的原因。

下载Word版试题
《中国科幻电影的类型突破·科学大观园》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B    2. A   

3. (1)作者强调时代赋予他了成为科幻作家的机遇。(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面临技术、文化、伦理等挑战,这给作家的科幻创作开拓了视野和想象的空间,从而提出“另类的解决方案;(3)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巨大变化,特别是科技的发展,使“现在的中国充满了未来感”,为科幻作品发展提供了沃土,为刘慈欣们提供了创作的机遇:(4)同时中国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有利于作家们在科幻作品中发出独特的声音和才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答非所问。题干中“中国科幻”来限制修饰“精神气质”,意在强调《流浪地球》不同于西方的,独有的中国特质。不能说明“中国科幻的精神气质”的内涵。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观点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A项,“这迫切需要科幻作家担起责任”分析错误,原文中指出,地球和资源面临的问题,是科幻作品“探讨的重要的议题”,同时只能提出“另类”的方案。故选A。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內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刘慈欣说“如果生在别的时代,可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要分析作家说这句话的原因,需要找到这句话所在的段落,联系上下文,分析提炼其原因。具体原因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让现在的中国充满未来感,也促进了科幻小说的繁荣。这是充满现实感的未来感,它从现实中来——源自中国国力增强、经济日益繁荣的现实,源自中国科技实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现实。这样的未来感,随着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步伐,能够不断给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美好。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要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基础,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从读物中辨别各种信息的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达到阅读目的、获取所需信息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信息,在不同的实用文体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新闻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消息;在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访谈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被访谈人物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在调查报告类文体中,信息主要指相关的学科知识和调查获得的事实或结论。把握这些信息,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录入时间:2021-04-24 09: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