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观·中国文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钱穆》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人合一”观 ——中国文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钱穆 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归宿,对人类求生存有重要贡献。 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而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天命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中国古人对“人生”与“天命”认识的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它们两者和合为一。在此基础上,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而来,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天人合一”观,是推进中国古代文化演进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而西方人则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天命”与“人生”各有所归。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做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 中国文化认为“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在中国思想中,“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中国古代人抱有一种“天即是人,人即是天,一切人生尽是天命”的“天人合一”观。如果我们今天效法西方人,强要把“天命”与“人生”分别来看,那就无从去了解中国古代人的思想了。 即如孔子的一生,便依循天命。《论语》中,子曰:“知我者,其天乎!”又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认为违背了天理,必将遭祸。倘孔子一生全可由孔子自己一人作主宰,不关天命,则孔子的天命和他的人生便分为二;离开天命,专论孔子个人生活,则孔子一生的意义与价值也就会减少。换言之,人生的价值依乎天命而彰显,人生离去了天命,便全无意义价值可言。这一观念,也为孔子以后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所阐扬。 读《庄子·齐物论》,便知天之所生谓之物。人生亦为万物之一,人生之所以异于万物者,即在其能独近于天命,能与天命最相合一,所以说“天人合一”。如果人生远离天命,则人生亦同于万物,与万物无大相异,亦无足贵矣。故就人生论之,人生最大目标、最高宗旨,即在能发明天命,其人品德性之高下,即各以其离于天命远近为分别。这是中国古代论人生之最高宗旨,后代人亦与此不远。 以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再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中国人最喜言“天下”,“天下”二字,包容广大,其涵义即有使全世界人类文化融合为一、各民族和平并存、人文自然相互调适之义。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天”“人”分离观的发展对人类生存产生的不良影响,随现代科学的演进而愈显严重。 B. 中国思想中,“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无“隐”“现”分别,导致中国古代没有宗教信仰。 C. 中国古代思想认为人生的要义是阐明天命,因而对天人关系理解的深度决定了人品德性的高度。 D. 如果我们今天要了解中国古代人的思想,就不能效法西方人,把“天命”与“人生”分开来看。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中西方在天人关系上的不同理解作了总体阐述。 B. 文章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言语,主要强调中国古代“天命”对人生的主宰作用。 C. 文章举《庄子·齐物论》的例子论证了儒家和道家在天人观上的共性和差异性。 D.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论证“天人合一”观的内涵及意义,显示了严密的逻辑性。 3. 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天人合一”观·中国文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钱穆》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B 3. ①推进中国古代文化(人文)演进;②引领人生遵循自然规律和谐发展;③能中国文化绵延不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项,“导致中国古代没有宗教信仰”表述错误,这一说法太过绝对。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项,“主要强调中国古代‘天命’对人生的主宰作用”中“主宰”一词不对,应是“天命与人生的相互作用”。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天人合一’观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然后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由原文“‘天人合一’观,是推进中国古代文化演进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可看出其贡献之一:推进中国古代文化(人文)演进;由原文“人生的价值依乎天命而彰显,人生离去了天命,便全无意义价值可言。这一观念,也为孔子以后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所阐扬”可见其贡献:引领人生遵循自然规律和谐发展;由原文“以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再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即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可总结出其贡献:能中国文化绵延不断。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
|
录入时间:2021-04-26 09:0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