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上烧焦的十字架·陈若羲》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地上烧焦的十字架 陈若羲 敏敏很后悔没借部车子开来亚凯市。她在巴士站转了一阵才找到表舅说的七路巴士。站牌下的木头凳上坐着一位大块头的黑人老妇。 “咳!”敏敏微笑地打声招呼,“等了很久吗?” 老太太很友善地对敏敏露齿而笑。“还好,我也才到。”老太太盯着敏敏的脸瞧了一会,和气地问道:“韩国人?” “我长得很像典型的韩国人,对吗?”敏敏有些忍俊不止。 “唔,不像中国人嘛!”老太太颇有自信地辩解:“至少不像我见到的中国女人。喏,我日常打工的那条街上,中国女人衣着可时髦啦!她们上超级市场都穿戴得珠光宝气!” 老太虽然饶舌,但不失风趣,敏敏也就姑妄听之。“不过你说的中国人,”她还是希望有所区别,“指的是香港来的吗?” “香港和台湾都有。信不信由你,我光从房子上就能一眼认出他们!” “不会吧,你在开玩笑!”敏敏觉得好笑。 “你不知道,台湾人一来,总是大兴土木。那可都是一些五十万块以上,至少三房两厅的房子哪!但他们还觉得不够大,他们把车库扩大,甚至再加层楼。你以为一营军人要开来吧?不,只住三四口人而已。” “香港人不同了。他们一来先砍树。几十年的松树,漂亮得像棵圣诞树呀,一眨眼给锯掉了!接着就筑起一道高高的水泥墙,把自己圈在里面,活像坐牢似的。” “是……吗?”敏敏虽有些迟疑,已深感惭愧了。“你说的那条街是哪里?” “波顿街。” “什么?那正是我要去的街嘛!” “真的?但是,你不会住那儿吧?”老太太侧过脸来,一脸狐疑的。“我一个礼拜上工好几趟,怎么没见过你?”“我……也正要去打工。”她瞄一眼自己的牛仔裤,这个借口编得不算离谱。 “原来如此。”老太太兴奋地竖起食指猜测了,“你是给……中国人做?” “嗯。波顿街三十号。” “唷,它的隔壁,廿四号,是我的一位东家啊!” 老人家惊喜交集,粗壮的手掌同时重重地落在敏敏肩上。须臾,她又疑惑地缩回去了。 “可是,自从发生那件事后,这对夫妇就走了,房子没人住嘛。” “唔,我去应征看守房子。”敏敏索性装糊涂到底。“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这时来了一辆空车,两人上去。敏敏紧挨着黑人坐,成心为表舅打听些消息。 半个月前,表舅妈午夜来电话,气急败坏地宣布:“亚凯市不能待了,种族歧视!”原来夫妻俩晚上十点多返家时,发现门前草坪上有一个烧焦的十字架。向朋友打听后,才知那是美国“南北战争”以后,白人种族优越主义者组成的三K党①,用以表达种族歧视的恐吓手段。三K党自以十字架代表正义,在谁家门口烧十字架,即是大祸即将临门的警告。表舅报警后,警察答应全力侦办,但舅妈还是坐立不安。 “仅是一桩偶发事件嘛,他们却瞎紧张!”老太太幸灾乐祸似的。“你知道吗?当时警车就来了几辆,又是记者拍照,挨家采访……有些中国人呀,吓得门都不愿开了。” “这么简单吗?”敏敏表示异议。“我还以为,波顿街有三K党出没呢!” “瞎说八道!不过是几个男孩子……”说到这里,老太太赶忙伸手捂住嘴巴。 定了定神后,改口说:“我猜想——只是猜想——是小孩子闹着玩的,不值得大惊小怪。” “是吗?年轻人真是顽皮。”敏敏极力克制着自己,不动声色地聊下去:“你倒说说,他们干嘛开这种玩笑?” “谁知道?不过我有一次听到一个东家的孩子在电话上和同伴聊天,说什么三十号的男主人在草地上浇花时,随身带着无线电话。浇花还打什么电话,那不是有意在炫耀自己吗?没两天吧,地上就出现一具烧焦的十字架。其实呀,那天晚上,我正好在廿四号家看孩子,嘻嘻,谁干的……” 她暗自庆幸,幸亏坐了这趟巴士,原来不开车竟大有好处。表舅他们一定乐于知道真相,也管保不会追究。学会了睦邻之道,他们只会由衷感激黑人老太。 【注】①三K党是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种族主义组织,奉行白人至上和歧视有色族裔主义运动的民间排外团体。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敏敏从老妇人的话中明白了表舅一家受到恐吓的真相:表舅浇花时打电话,过于高调炫富,招致邻居家孩子的恶作剧。 B. 黑人老妇对中国人和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不屑态度,体现了美国本土居民和华人移民在相处和融合过程中的隔阂。 C. 文章开头敏敏对未借车开而找、等巴士有些懊恼,结尾处却“暗自庆幸,幸亏坐了这趟巴士”,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圆融。 D. 文章以第三人称旁观者身份来叙述故事,可以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和人物心理,但是不够亲切自然,真实感、现实感有所欠缺。 2. 请简要分析文中黑人老妇的形象。 3. 文章为何以“草地上烧焦的十字架”为题?试作简要探究。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草地上烧焦的十字架·陈若羲》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友善风趣:从她“很友善地对敏敏露齿而笑”“不失风趣”“兴奋地竖起食指猜测”等神态动作描写可看出;观察细致:从“我光从房子上就能一眼认出他们(香港人、台湾人)”“我一个礼拜上工好几趟,怎么没见过你?”“不过我有一次听到一个东家的孩子在电话上和同伴聊天”等语言表写可看出;大事化小,善良和睦:从老妇人明知道烧焦十字架是为惩戒炫富者,却改口说“是小孩子闹着玩的”,“仅是一桩偶发事件嘛,他们却瞎紧张!“可看出”。 3. ①“烧焦的十字架”为全文线索,贯穿了全文,推动了情节发展;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③烧焦的十字架在3K党眼中是“正义”,但实则代表了种族歧视,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艺术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等。D项,“真实感、现实感有所欠缺”错,第三人称的作用在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特点。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审准题干是答 “黑人老妇的形象”,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处和侧面展现人物的景物描写、他人烘托与对比、他人和作者的评价处,筛选关键词句整合出答题要点,答题时要联系具体描写内容作答。从“很友善地对敏敏露齿而笑”“老太虽然饶舌,但不失风趣”可见出她的友善风趣;从“香港和台湾都有。信不信由你,我光从房子上就能一眼认出他们”“我一个礼拜上工好几趟,怎么没见过你?”看出她善于观察、细心;从“定了定神后,改口说:我猜想——只是猜想——是小孩子闹着玩的”“仅是一桩偶发事件嘛,他们却瞎紧张”可知,爱护孩子,大事化小,善良和睦。 【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了解标题与人物、情节、环境一样沟通服务于主题的,同时,标题对读者的而艺术感染力方面上也有一定作用。标题“草地上烧焦的十字架”,是文中的重要物象,也是全文的线索,故事的对话和主题都是围绕烧焦的十字架展开;对读者作用上,为何有烧焦的十字架?谁烧的?为何烧?都是带给读者的思考,设置悬念;孩子烧焦十字架是为惩戒炫富的人,而老人的所为让人感知和睦的美好,可见标题对主题的作用。 【点睛】小说题目的作用,通常有五个方面:(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解答时要依据文本内容灵活作答,分点概括,不可生搬硬套。 |
|
录入时间:2021-04-27 09:13: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