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烧豆腐的秋娘·麦家》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烧豆腐的秋娘 麦家 秋娘是建水邻县石屏人。五十多年前,秋娘母亲病故,父亲用箩筐背着她进了当地狮子山林区,时年才六岁。秋娘15岁那年夏天,她没有了父亲,伐木工人,替秋娘找了一份烧饭的差事做。秋娘就这样活了下来。22岁那年,一个姓林的伐木工人娶了她,秋娘孤苦的日子终于走出头。秋娘为他生下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他用使不完的力气替秋娘撑起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家。 苦难已使秋娘变得很容易满足,自从有了家,有了丈夫和孩子,她再也没有不满足过。可老天爷不长眼,秋娘的小儿子还没学会走路,丈夫却被一次突发的山体滑坡狠狠地埋没在大山里,秋娘连他的尸首都没瞅见一眼。 秋娘的命苦哦! 以后,秋娘又开始过上孤苦的日子,靠着山上的树、蘑菇、野菜、禽兽,和伐木工人的恩赐,拉扯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儿女。就这样,秋娘的苦日子总算又一天天熬过来。 九年前的一天,林场老场长拿着一张红头纸给秋娘瞧,说他们都得下山,以后就没伐木的事了。不出一个月,山上所有伐木工人都像候鸟一样纷纷飞走了。 一下子清闲下来,不知道日子怎么过,闲得心慌,便找事做。最后找的事就是摆摊卖烧豆腐。秋娘说,这是她的老本行,当年在山上给伐木工人烧饭,烧豆腐是天天要做的。 烧豆腐的器具是一只火盆,上面摆一张用细钢筋扎制的炕,炕下面是无烟的炭火。烧烤豆腐之前,要先在钢筋上抹上菜油,这样豆腐不会粘在钢筋上。豆腐烧烤时要随时翻动,以防烤焦。在豆腐被炭火烤得滋滋地冒发热气时,豆腐变成了精灵,颜色由灰白变为嫩黄,形状由四方膨胀成微圆,显得结实、饱满。更诱人的是,嗞嗞冒发的热气在空气中迅速转换成一股黄豆在爆炒中成熟的沉香,热烈,浓郁,扑鼻而来,驱之不散。 我第一次闻到秋娘烧豆腐的异香,想去尝尝口福时,发现她摊子边围满了人。我不愿等,继续往前走。走了半个小时回来,人并没有少,只好又走。又走了半小时回来,只剩下两个人,以为很快可以轮到我,结果还是等了半个小时:因为其中一人不但带了一只胃,还带了一只面粉袋,收走了四大炕的货。 就是这人,脸红扑扑的,定是刚吃足了酒,谈锋甚健。他是一家饭店的厨师,秋娘的烧豆腐是他们饭店天天要上的一道菜。得知我是外地人,他扯着嗓门,不无炫耀地告诉我,秋娘的烧豆腐是本地一绝。 把他一面粉袋的家伙倒出来,不会有一个焦或有一个生的,个个圆成一个形,焙成一个色。如果你吃的时候不计数,一面粉袋家伙全吃完了,吃到吐,嘴里还是香的,馋的,还想吃。她的烧豆腐每一个都熟到家了,没一个半生不熟的。就是说,只要有一个半生不熟,就会提前馊腐,然后像一粒老鼠屎,一烂二,二烂三,最后把“一锅粥”都整烂掉。 他分明被酒精乱了分寸,临走前有失体面地把我揽到怀里,对着我耳朵做出悄悄说的样子大声说:“你知道秋娘的烧豆腐为什么好吃吗?因为她在用卤水熬制豆腐时加了罂粟壳。” 秋娘听了,扬起火钳,威胁他,骂道:“你哄鬼啊!我天天做两大锅豆腐,哪里去找这么多罂粟壳。” 他笑道:“人家都是这么说的。” 秋娘骂:“放屁!我从来没听人说过,就听你说。” 他借着酒胆,照旧有恃无恐:“你得承认,我没说错。” 秋娘气得又扬起火钳:“你还敢放屁,看我打烂你的臭嘴!” 说着立起身,冲上来,真的要打他,吓得他狼狈而逃,消失在黑暗的街头。秋娘举着火钳,对着黑暗,像个泼妇一样大声嚷了句脏话,回头对我说,“他喝醉酒了,你别信他。” 我不信,可我想知道,你的烧豆腐为什么成了本地一绝,是不是有什么祖传的工艺?秋娘淡淡地说,“有什么?没什么,就是做得多了。我从15岁开始做这东西,天天做,今年60岁了,烧掉的木炭堆起来比这县城还要大。” 很奇怪,秋娘的头发黑得不见一丝白,在昏暗的路灯下显得更黑,像乌鸦的翅膀那么黑,中间分开,用发夹牢牢贴在头皮上,斜斜地下垂,齐肩,刚好盖住耳朵,有点怪异的时髦。 我想一定是因为工作需要,别让炽热的炭火燎了乱发,也不让灰火落入耳朵。 (本文有删减) 1. 结合全文概括“秋娘命苦哦”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2. 试分析“厨师”在文中的作用。 3. 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 结合秋娘的生平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文章的主旨。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卖烧豆腐的秋娘·麦家》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早失父母;中年丧夫;独自拉扯子女;艰难为生 2. 以厨师之口评价秋娘烧豆腐的绝妙;通过与厨师的对话刻画出秋娘质朴、憨直的农妇形象,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丰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秋娘解释烧豆腐成为一绝的原因做铺垫。 3. 细节描写,描述做豆腐的过程;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豆腐制作过程中色泽与形状变化的灵动;视觉嗅觉相结合,突出了烧豆腐热烈浓郁的香味。 4. 本文塑造了一个命运多难,却顽强生活,认真工作,知足坚韧的中国妇女的形象(每点2分);表达了作者对其命运的同情,对其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以及生活态度的肯定。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概括“秋娘命苦哦”具体表现,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五十多年前,秋娘母亲病故,父亲用箩筐背着她进了当地狮子山林区,时年才六岁。秋娘15岁那年夏天,她没有了父亲”,早失父母;“秋娘的小儿子还没学会走路,丈夫却被一次突发的山体滑坡狠狠地埋没在大山里,秋娘连他的尸首都没瞅见一眼”,中年丧夫;“秋娘又开始过上孤苦的日子,靠着山上的树、蘑菇、野菜、禽兽,和伐木工人的恩赐,拉扯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儿女”,独自拉扯子女,艰难为生。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作用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烘托突出主人公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气氛等。“厨师”在文中的作用,“他扯着嗓门,不无炫耀地告诉我,秋娘的烧豆腐是本地一绝”,以厨师之口评价秋娘烧豆腐的绝妙;通过与厨师的对话刻画出秋娘的形象,使人物形象更生动丰满;“你的烧豆腐为什么成了本地一绝,是不是有什么祖传的工艺?秋娘淡淡地说,‘有什么?没什么,就是做得多了。我从15岁开始做这东西,天天做,今年60岁了,烧掉的木炭堆起来比这县城还要大’”,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的表达效果。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在豆腐被炭火烤得滋滋地冒发热气时,豆腐变成了精灵,颜色由灰白变为嫩黄,形状由四方膨胀成微圆,显得结实、饱满”,细节描写,描述做豆腐的过程;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豆腐制作过程中色泽与形状变化的灵动。“颜色由灰白变为嫩黄”“成熟的沉香,热烈,浓郁”,视觉嗅觉相结合。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对主旨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例如本题就是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对主旨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①歌颂、赞扬、弘扬什么。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⑤表达了什么情感。“五十多年前,秋娘母亲病故,父亲用箩筐背着她进了当地狮子山林区,时年才六岁。秋娘15岁那年夏天,她没有了父亲”“秋娘的小儿子还没学会走路,丈夫却被一次突发的山体滑坡狠狠地埋没在大山里,秋娘连他的尸首都没瞅见一眼”“秋娘又开始过上孤苦的日子,靠着山上的树、蘑菇、野菜、禽兽,和伐木工人的恩赐,拉扯着三个嗷嗷待哺的儿女”,塑造了一个命运多难,却顽强生活的中国妇女的形象,“我第一次闻到秋娘烧豆腐的异香,想去尝尝口福时,发现她摊子边围满了人”“我想一定是因为工作需要,别让炽热的炭火燎了乱发,也不让灰火落入耳朵”,对其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以及生活态度的肯定。 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主旨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
|
录入时间:2021-04-27 09: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