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减负大争论”,没有别的路·丁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想在座的大家都熟悉那首歌《让我们荡起双桨》,里面有一句歌词:做完了一天功课,我 们来尽情欢乐。”王国庆说:“看看我们身边有的孩子。我听到周围有人讲,那些孩子们有的时候作业做到晚上九点、十点甚至十一点。做完作业他们上哪儿欢乐,到哪儿荡起双桨呢?” 3月2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减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作为政府要优化管理,要进一步深化教育的综合改革,切实改变应试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破除分数和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以此来营造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减压的良好教学大环境。 (摘编自新京报《全国政协发言人谈减轻中小学生负担》) 材料二: 在谈到如何“减负”问题时,陈宝生说,减负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 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减负要从以下几方面减:一是从学校教学减负。这些年,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有人讲叫作“校内减负校外 增负”,这句话反映了一定的实际,但也有偏颇。我们有一些减负措施是“一刀切”的,有一些减 负办法是简单化的,它的效果值得评估。学校减负,主要是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作为一个突出问题来解决。 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培训机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 要补充,要整顿的是违规的部分,超前教、超前学,违规办学、没有资质办学。 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考试评价减负就是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这是考试评价减负。指挥棒要让它 正确起来。 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 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整个社会都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使我们的减负工作有一个正确的思想基础。这些年各种成功学、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带来的结果就是家长的口袋空了,学生的负担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乱了。一些不符合教育规律、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长 需求的理念到处流传,给家长制造焦虑,给孩子制造负担,这种现象绝不允许。全社会都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不要盲目追求那些成功学,那些培训机构炫耀的培训成绩单、广告、广告词,很多都是鸡汤加忽悠。不听忠告听忽悠,负担增加人人愁。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教育素养,不要听信 那些似是而非的理念,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办事,让他们健康成长。 (摘编自新华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答中外记者问》) 材料三: 近日,网络上出现了一些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减负。在这些“家长本位”的文章中,推迟上学、三点半下课导致接送麻烦只是次要的理由,核心的理由其实就是认为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 其中,流传最广的一篇,是《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文章认为对奥赛热的严厉打 击是错误的政策,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选拔和识别天才。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算苦,只是主 张减负的“键盘侠”在大惊小怪,沉重的书包是因为学校课本的书本来就厚,这是教育部规定的课 本材料,你课上的再少也必须买那么厚的书,和学生的压力与作业多少根本无关。文章认为当年应 试教育一路走来的上一代人当年其实没那么苦,一样“有童年”。他们还强调高考和学历的作用,认为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课堂减负只会增加校外负担,而有钱人上得起最好的辅导班,请最好的课外老师,在加剧不公平的同时,还让穷人家的支出大增。 (摘编自腾讯评论《解决“减负大争论”,没有别的路》,作者丁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在3月2日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现在孩子的课后作业量过大,以致于待他们完成作业,各种供孩子们游娱的地方都已关门休息,孩子们无以游娱。 B. 目前,因为升学率的压力,学校的所谓减负往往只是校内减负校外增。方法简单,行为偏颇,因而学校减负收效甚微。 C. 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是减负的正确思想基础。纷纷扰扰的所谓成功学,其本质往往是基于商业目的营销。其结果是家长口袋空了,学生负担重了,学校的管理更加困难了。 D. 上学时间延后,放学时间提前,这给家长接送孩子带来了诸多不便,家长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正因如此,许多家长致书教育部门,反对给孩子减负。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从材料一中可以见到,减负话题出现在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上,说明它已经引起了社会相当的关注。事实上,减负已经成为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的议案之一。 B. 有的老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不按照大纲足额授课。他们采用课上不讲课下讲,或者课上少讲课后多讲等方式应对减负,更有甚者鼓励学生参加培训。 C. 《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作者所代表的“家长本位”的思考者认为:减负是个伪命题,只是那些网络评论者们在事不关己的前提下大惊小怪。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高考 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 D. “减负”应是整个社会的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事。其实,减负作为一个更具社会性的问题,如果缺乏各方面的合作和共同努力,要获得预期结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3. 材料三概括说明了《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一文的主要观点。对于这篇文章的观点,你持支持态度还是持反对态度?请结合三则材料,分条陈述你的理由。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解决“减负大争论”,没有别的路·丁阳》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B 3. 示例1:我持赞成态度。 ①学生负担过重是客观事实。他并不利于中小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②作为全国政协大会的主要话题之一,说明给学生减负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示例2:我持反对态度。 ①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 ②课堂减负只会增加校外负担,而有 钱人上得起最好的辅导班,请最好的课外老师,在加剧不公平的同时,还让穷人家的支出大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各种供孩子们游娱的地方都已关门休息,孩子们无以游娱”错误,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第二段“新闻发言人王国庆表示,减负是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问题”可知,新闻发言人意在说明学生完成作业时间长,挤占学生课后休息时间,故强调“减负”的重要性,并非强调游娱场所关门使孩子们无处游玩。选项理解不正确。B项,“学校减负收效甚微”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这些年,学校减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可知,题干表述与原文相悖。选项理解不正确。D项,“正因如此,许多家长致书教育部门,反对给孩子减负”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一段“在这些‘家长本位’的文章中,推迟上学、三点半下课导致接送麻烦只是次要的理由,核心的理由其实就是认为减负对孩子将来‘出人头地’不利”可知,题干表述的理由是次要的,选项理解不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减负已经成为十三届政协一次会议的议案之一”错误,无中生有。通读材料一可知,文段中并没有相关表述。选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C项,“网络评论者们在事不关己的前提下大惊小怪。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错误。根据材料三第二段“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根本不算苦,只是主张减负的‘键盘侠’在大惊小怪”“他们还强调高考和学历的作用,认为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可知,“家长本位”的思考者认为高考是“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原文并无网络评论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的相关表述,进而也不能构成他们“大惊小怪”的原因。选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D项,“‘减负’应是整个社会的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事”错误。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在谈到如何‘减负’问题时,陈宝生说,减负不光是教育战线的事,更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各方面合作、共同努力”可知,题干中“社会”“教育”之间的递进关系颠倒,选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价值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探究的内容是对材料三中《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一文的看法,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如“赞成”,即“不要减负”,可根据文中的句子“这是教育部规定的课本材料,你课上的再少也必须买那么厚的书,和学生的压力与作业多少根本无关”“穷人家孩子翻身希望最大的、最后的公平机会”“课堂减负只会增加校外负担,而有钱人上得起最好的辅导班,请最好的课外老师,在加剧不公平的同时,还让穷人家的支出大增”概括答题要点;如“反对”,即“需要减负”,可根据材料一中提到的减负的必要性以及材料二中减负的可行性等方面入手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时最关键的是在找出答题区间后,将文本内容同选项内容表述进行认真而仔细的比较,注意出题者经常设置的各种陷阱,比如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张冠李戴等。选择题用好“比对法”;解答主观题,考生需通读所有材料,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
|
录入时间:2021-04-27 09:3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