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雨乡愁·张清华》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雨乡愁 张清华 ①一个人在外面呆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寒碜,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乱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呱呱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愁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褊狭具体了。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无情的抛掷。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③我便想象那位初唐的诗人,在登上幽州古台时的悲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原曾觉得他的悲号未免有些夸张,但今想来,那命运对每个生为凡胎的肉身不过就是这样设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任凭你把酒问青天、悲呼浩叹,天道总不会屈就人道,肯给你些许丝毫的通融怜悯。因了这个宿命,中国的诗人骚客们,自汉以后便都变成了唯美的感伤主义者,他们是文人,但同时又是诗哲,我想中国的文学中之所以有一个很特殊很强烈的乡愁的传统,恐与这种生命本体论的哲学,和他们悲剧论的人生观念不无关系。 ④一个人在冷雨中独立前行。便是把你想象成那行列中的来者,你终究也是你自己。来者和去者,在那永恒的天道中相差多少?想到此,剩下的便只是释然。感伤主义并不见得就是只懂得颓伤,如果是导向对生命的深在和洞悉的认识的话,感伤当然也包含了真正的彻悟和坚强。因为一切并未缘此而中辍,因了那永远的乡愁,他们去作那不断的远游。因为真正的家乡是没有人能够返回去的,你看见了苍茫的来路,但循着那布满荆棘的路途回去时,看到的无非是一个愁字,就像鲁迅在他的小说里描绘的一样,你看到的是变了的一切,而别人看到的则是变了的你,月光下的故事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童年时的伙伴促膝而坐也如不曾相识,这就是故乡——鲁迅小说中的诗。没有人像他那样明白,即便是置身于故地和亲人中间,也仍有一种命定的深深的孤独。更不要说在那脉脉温情之外,还布满着温柔的陷阱,在那缱绻的话语中间,也还响着令人心寒的弦外之音。亲情和爱在那里相迎,仇恨和刻毒也定然已经久候。 ⑤然而这也终究改不了那份执着又强烈的向往与追怀。你知道,那些忧愤与不平,实际上早已经与那份情感的执拗断了关系,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可救药者,纵然那故地已是泥泞的陷阱和煎熬的火坑,你也跳定了。 ⑥永世的来路,无悔的方向。暮雨中思乡的旅人,她正离你越来越远,也离你越来越近。 (取材于作者同名散文,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身在异国他乡,又恰逢阴冷的冬季,所以对家乡的思念油然而生,比以往更为强烈。 B. 黄昏、薄暮、烟云、寒柳、杨树、大雁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形象。 C. 作者对“乡愁”有了新的理解,他借用鲁迅的小说《故乡》形象地阐释了这种独到见解。 D. 本文紧扣“乡愁”的主题,大量引用或化用中国古典诗词名句,使文章的文化气息浓厚。 2. 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 3. 作者在第①段中引用了“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作用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暮雨乡愁·张清华》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A 2. “天道”指人一定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人道”指人的愿望,对世界的留恋。 3. ①概括眼前所见的景象;②表现内心的乡愁;③异域的景象与充满中国传统元素的诗词形成独特的对照。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散文类阅读的选择题,主要考核对文意、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等的分析、理解,这些是命题者的设题点,做题时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尤其要注意分析备选答案在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性格或心理等方面的表述是否得当,表达特色方面的判断是否恰当。本题,A项,从第①段的内容看,对家乡的思乡是因为眼前草木“带着东方的色彩”,或“典型的中国式的”,有“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非冬季的阴冷。故选A。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第③段画线句中‘天道’和‘人道’的含义各是什么?”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首先回归文本,找到划线词语所在的句子,看该句所写的对象,看有无使用技巧,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含义。划线词语在第③段,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需要考生找到设题的区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联系设题句子的手法才能品味句子的含义。阅读第③段,根据上文的关键词——“悲号”“命运”“凡胎的肉身”“人生代代无穷已”“宿命”“感伤”等分析可知,“天道”是指人会走向死亡的自然规律,指人最终都得死去,“人道”是指人们尤其是诗人对生命的悲叹,悲叹人生短暂,说到底就是对世界的留恋。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作者在第①段中引用了‘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其作用是什么?试做简要分析。”这道题考的是散文中引用诗句的作用,在理解这句诗原义的基础上,再把这句诗结合原文理解其语境义,最后可从内容、情感和主旨三方面进行思考这句诗的作用。这句诗既有景——“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也包含情——“伤心”,其作用和作者要写的主题内容有关联。这是在异国想起的一句诗,包含了一种异国的景与中国的诗歌意境自然的对比。综上分析,本题从三个方面回答:从内容表达看,引用诗句概括了眼前所见的景象;从内心情感看,诗句本身就是表达乡愁的,引之具有突出乡愁的作用;从文段主旨看,这一段是写眼前景象所具有的中国色彩,引用诗句具有突出中国元素的作用。据此概括整合答案。 【点睛】散文中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诗句的引用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直接嵌入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不同的位置引用诗句,其作用不同。如果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可以起到领起全篇的作用。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文章中引用诗词,增添文学色彩和诗意。本题就要注意引用的诗句在文章的第①段,结合第一节相关语句的作用,可以从内容、情感、主旨等角度回答其作用。 |
|
录入时间:2021-04-28 09:19: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