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略·李泽厚》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说过,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令后人惊叹不已的是,历史竟可以有如此之多的相似处。有的相似只是外在形式,有的则是因为同一或类似的本质规律在起作用的原故。之所以应该重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也正在于中国近百年来的许多规律、因素、传统、力量等等,直到今天还在起着重要作用。 历史的必然总是通过事件和人物的偶然出现的。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如果慈禧和袁世凯都短寿早死,辛亥前后的局面恐怕也将很不一样。然而即使那样,在有着数千年封建重压而又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中国大地上,要迈进工业化社会和实现富强,也决不会那么一帆风顺,笔直平坦。所以,太平天国尽可挥戈直下北京,但仍脱不掉农民战争历史规律的制约,而终于没有全力去打,也正是由这一规律所支配,是眼界狭隘,满足既得胜利,停滞、腐化、分裂、争权夺利等等封建的东西必然浮现的结果。谭嗣同不去找袁世凯,袁世凯不去告密,情况确乎将有不同,但改良派软弱无力,最终只好依靠封建势力,而封建反动派决不会轻易容许变法改良,在新旧势力悬殊的关键时刻,“有维新之名”的政客、军阀必然背叛,如此等等,又是必然的。可见,一切个人的素质、性格、教养,事件的偶然、巧合,骤变,尽管可以造成一代甚至几代人的严重影响,远非无足轻重,但如果与这历史必然的途程比较而言,也就相对次要了。从《资政新篇》和改良派“向西方学习”,要求实行近代化以来,一百年过去了。对几代人是如此漫长的苦难历程,在历史却不过是一瞬。然而,为了使曲折的瞬间尽可能缩短一些,则个人或偶然就有其极为重要的意义,必然论所以不是宿命论,客观历史规律所以要与主动创造历史相统一,关键也在这里。历史的偶然一瞬间可以是一代人的几十年。从而通过种种偶然去理解和把握必然,促使偶然更多地和更充分地体现历史前进的必然,就应该是一件很重要的学习任务,也应该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首要课题。偶然与必然是需要深入研究的历史哲学的最高范畴,如同它们也是艺术和生活中的最高哲学范畴一样。 偶然不仅是必然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是它的“补充”,也就是说,并非每一偶然都一定是必然的体现。我们在历史研究中也应注意各种不同性质的偶然,它所带来的种种后果,和对必然的影响和关系,这样历史才能成为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所创造的历史,而不是些呆板的公式和枯燥的规律,也才不是宿命论或自由意志论。但是,思想史和政治史毕竟有所不同,如果说,政治史更多是在大量的事件、人物活动和各种机遇中展现出历史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必然和偶然,思想史则将以更直接更赤裸也更枯燥的逻辑形式来表现出必然。非必然性的许多东西,从人物的生平活动,直到某些不相干的思想、学术,以及思想本身无关宏旨的某些细节的探讨考证,等等,都可以摈除在描写论述之外。黑格尔曾认为,哲学史和政治史相反,在后者中,个人的品格、天赋、气质的特性是行动和事件的主体;在哲学史中,则完全不是这样,无个人特性可言的思维本身才是历史的创造性的主体。除掉其唯心主义,黑格尔这观点是正确和深刻的。 (选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太平天国未能全军北伐看似偶然,实则受农民战争历史规律的支配,是眼界狭窄、满足既得胜利等封建局限性造成的结果。 B. 中国要迈进工业化社会和实现富强决不会一帆风顺,即便袁世凯不去告密,“有维新之名”的政客、军阀在新旧势力悬殊的关键时刻也会背叛改良派。 C. 深入地研究必然与偶然,既是生活与艺术的最高哲学范畴,也是历史哲学的最高范畴,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历史宿命论与自由意志论。 D. 人物的生平活动、历史事件的细节、个人的品格气质,以及不能体现历史必然性的一些思想、学术,都应该摈除在思想史的描写论述之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引用黑格尔、马克思的言论,精确辨析了历史的“相似之处”具有“外在形式”与“本质规律”的类型差异。 B. 文章第二段以“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设例,强调“事件的偶然”相较于“历史必然的途程”是无足轻重的。 C. 文章第三段进一步深入论证历史偶然性的“补充”价值,正是这种不能体现必然的“偶然”,才使历史有血有肉,摆脱呆板和枯燥。 D. 文章结尾比较哲学史与政治史,意在突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应体现哲学史的研究特点,更关注无个人特性可言的思维本身。 3. 依据文意,简要概括应该如何开展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略·李泽厚》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D 2. D 3. (1)研究历史的“相似之处”,发现其中规律性的“必然”;(2)区分不同性质的历史偶然,把握好思想史与政治史的区别;(3)把握客观历史规律,与主动创造历史相统一,促使偶然更多地和更充分地体现历史前进的必然。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D项,“都应该摈除在思想史的描写论述之外”范围扩大。结合文本内容“非必然性的许多东西,从人物的生平活动,直到某些不相干的思想、学术,以及思想本身无关宏旨的某些细节的探讨考证,等等,都可以摈除在描写论述之外”分析可知,摈除在思想史的描写论述之外的,是不能体现“非必然性的许多东西,从人物的生平活动,直到某些不相干的思想、学术,以及思想本身无关宏旨的某些细节的探讨考证等”。故选D。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A项,“具有‘外在形式’与‘本质规律’的类型差异”无中生有。结合“黑格尔和马克思都说过,巨大的历史事变和人物,经常两度出现。令后人惊叹不已的是,历史竟可以有如此之多的相似处。有的相似只是外在形式,有的则是因为同一或类似的本质规律在起作用的原故”分析可知,黑格尔、马克思只言及“相似之处”,不涉及分类。B项,“无足轻重”程度不当。结合文本内容“远非无足轻重,但如果与这历史必然的途程比较而言,也就相对次要了”分析,“偶然”并非“无足轻重”,只是相对“次要”。C项,“正是这种不能体现必然的‘偶然’,才使历史有血有肉,摆脱呆板和枯燥”偷换概念。结合“偶然不仅是必然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是它的……物活动和各种机遇中展现出历史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必然和偶然,思想史则将以更直接更赤裸也更枯燥的逻辑形式来表现出必然”分析可知,“各种不同性质的偶然”使得历史血肉丰满,并非只有“不能体现必然的‘偶然’”。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历史的必然总是通过事件和人物的偶然出现的”“必然论所以不是宿命论,客观历史规律所以要与主动创造历史相统一,关键也在这里……也应该是历史科学的一个首要课题”分析可知,研究历史的“相似之处”,发现其中规律性的“必然”;结合“偶然不仅是必然的表现形式……人物活动和各种机遇中展现出历史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必然和偶然,思想史则将以更直接更赤裸也更枯燥的逻辑形式来表现出必然”分析可知,区分不同性质的历史偶然,把握好思想史与政治史的区别;结合“哲学史和政治史相反,在后者中,个人的品格、天赋、气质的特性是行动和事件的主体;在哲学史中,则完全不是这样,无个人特性可言的思维本身才是历史的创造性的主体”分析,把握客观历史规律,与主动创造历史相统一等。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
|
录入时间:2021-04-28 09:3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