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定义》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以“君子”为中国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今天人们仍将“君子”作为人格美的典范。在孔子之先,君子主要指统治者,自孔子后才成为主要以道德为标志的理想人格。很多论著中都有这样的解释: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人。 ②《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内心的人格修养来自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前提和基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通过学习和思考,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拥有洞穿宇宙人生的犀利眼光与广阔视野。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仁者,爱人;义者,宜也。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也就是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④君子知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⑤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理想形象: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有治国安邦之能;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在道德和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当今时代,作为有知识有理想的一代人,我们仍然向往君子式的人生。 1. 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君子”要想实现自己的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就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借以提升内心的 人格修养。 B. 《论语》中的“君子”,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 几近完美的人格。 C. 中国一直以来都有把“君子”作为理想的道德人格典型的传统;即使在今天人们依然把它作为人 格美的典范。 D. 虽然“君子”曾经是指统治者,但根据诸多论著的解释可知,儒家所推崇的君子是指拥有高尚道 和理想人格的人。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在孔子时期,《诗》是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体现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价值的仁义和知礼,正是 通过学《诗》获得的。 B. 君子知礼好礼。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C. 只学习而不思考或者只思考而不学习都是不可取的,唯有二者结合,才能拥有自立于世的能力和 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 D. 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的态度明显不同,君子追求的是一种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他们 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一些祭祀仪式的去留问题上,孔子并非难以割舍具体的形式,而是留恋长幼有序、尊卑有法,更不舍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 B. 几千年来,“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始终是中国人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这与君子在 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 C. 无论在道德上还是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地不断散发着人格魅力。在当今时代,君子式的人生仍然让有知识、有理想的人为之神往。 D. 富与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这是儒家在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的矛盾时持有的鲜明态度。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君子的定义》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君子’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章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项,“不仅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而且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所以他们有着几近完美的人格”不当,文章第二段说的是“《论语》中,君子是有着几乎完美人格的人,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君子有着几乎完美人格”与“他们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极好的行为准则”并无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且“极高的内心修养”和“极好的行为准则”都属于完美人格的一部分,二者之间不存在递进关系。 【2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D项,“君子……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不当,这一说法太绝对。文章第三段说“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意思是“若缺乏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接受”“仁者虽然喜爱钱财,但却要用正常的渠道去获取”,由此可知,君子从不考虑的是不义之富与贵。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如本题D项,选项中“从不考虑物质和名利”的说法过于绝对,从文章第三段来看,从不考虑的应是“不义的富与贵”。 【3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这与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关”有误,选项曲解文意。文章第五段说的是“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由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可知,“君子”形象与君子所扮演的角色无关。 |
|
录入时间:2021-04-29 09:02: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