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阅读推广,促进全民阅读·洪兆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 |
试题内容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提交提案,建议把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葛剑雄、王明明、白岩松、陈建功、何建明等115名在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委员均在提案签名。 提案认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其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国民阅读,其推进阅读的方式,主要为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国家元首亲自倡导阅读等三个方面。 提案建议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并提出五项具体建议。 2017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办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自2017年6月起实施。 (摘编自网络) 材料二: 【注】各个柱形色块由下至上依次对应图书、报纸、期刊、互联网、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 (摘自2018年中国全民阅读市场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中国报告网》 材料三: 2014年起,“全民阅读”已经连续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倡导全民阅读”的提法更是升级为“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了国家战略。 倡导全民阅读,发扬传统文化精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浅显易懂的名人名言充分说明了读书的好处。开卷有益、读书增智,阅读是一个国家精神发育的基本途径,是建设学习大国的重要内容。要大兴读书学习之风,引导人们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全社会向上向善的力量。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建设书香社会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造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建设书香社会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浓郁的书香社会,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编自何祥《全民阅读的意义》) 材料四: 今年全国两会,扎实推动全民阅读、改善国民阅读状况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表示,倡导全民阅读恰逢其时。如果一个民族失去阅读,将会失去活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理事长孙寿山建议,建立国家层面的全民阅读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国家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关于如何深化全面阅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提出了几点具体建议,包括设立国家阅读节、政府推动书目研制、支持举办共读活动、倡导“高铁阅读”等。 全民阅读是一项普遍而持久的公共事业,而阅读是由个人决定、承担和完成的私事。全民阅读这项公共事业的落实,最终要体现于个人的阅读质量。因此,无论政府还是社会组织,在引领阅读风尚、提供阅读服务、实施阅读推广的过程中,都要遵循阅读规律,以保证个人阅读的权利、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为宗旨。 (摘编自洪兆惠《加强阅读推广,促进全民阅读》,2018-03-13光明网时评频道) 1.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纸质图书日均阅读时长,从2009年的11.7钟到2016年的20.2分钟,七年来只增加2.5分钟,中间还经历了起伏。 B. 2009年互联网日均阅读时间为31.1分钟,一直到2011年都呈快速增长态势。手机日均阅读时间则基本在加速增长中,至2016年增至71.4分钟。 C. 对比各媒介日均阅读时长,2009年到2016年纸质媒介呈现逐年下滑趋势,而数字化阅读则正好相反,逐年大幅增加。 D. 我国日均阅读时长,从2009年的不足100分钟,到2016年的将近200分钟,约增长一倍,七年来国民阅读状况有了极大改善。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7年6月,由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提交的,有115位委员联合签名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由国务院法制办办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 B. 全民阅读连续四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说明国家层面对全民阅读的重视。而由“倡导”到“大力推动”的提法的变动,则证明全民阅读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行动。 C.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这些名人名言流传甚广,影响深远。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由古至今都把阅读作为国家精神发育的基本途径。 D. 全民阅读是一项普遍而持久的公共事业,而阅读则是由个人决定的私事,所以推行全民阅读,要充分尊重个人的阅读权利,政府和社会组织不能主动干预。 3. 有效促进“全民阅读”,需要哪些相关方相互协作?请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
|
下载Word版试题 | |
《加强阅读推广,促进全民阅读·洪兆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 |
答案解析 | |
【答案】 1. C 2. B 3. (1)相关方:政府、社会(组织)、个人。 (2)作用:①政府可制定政策,促进全民阅读,保障公民阅读权利。②社会组织可实施阅读推广,引领阅读风尚,提供阅读服务,营造阅读氛围。③个人可充分行使阅读的基本权利,让阅读成为自觉行为,提高阅读质量,成为一个乐读善思的高素质公民。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逐年下降和逐年大幅增加”错误。结合材料二图表内容分析,纸质媒介的日均阅读时长与2013年降至低谷,2014年又开始增加。数字化媒介2011年和2012年态势平稳。故选C。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A项,“由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提交的,有115位委员联合签名的《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错误。结合文本内容“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提交提案,建议把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葛剑雄、王明明、白岩松、陈建功、何建明等115名在社会有重要影响的委员均在提案签名”“2017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办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自2017年6月起实施”分析可知,《全民阅读促进条例》是国务院条例,而非委员提案。C项,“中华民族由古至今都把阅读作为国家精神发育的基本途径”推论错误。名人名言只是说明读书的好处,而并不能说明古代我国就把阅读作为国家精神发育的基本途径。D项,“政府和社会组织不能主动干预”错误。结合“包括设立国家阅读节、政府推动书目研制、支持举办共读活动、倡导‘高铁阅读’等”“全民阅读是一项普遍而持久的公共事业,而阅读是由个人决定、承担和完成的私事”“无论政府还是社会组织,在引领阅读风尚、提供阅读服务、实施阅读推广的过程中,都要遵循阅读规律,以保证个人阅读的权利、提高个人阅读的质量为宗旨”等分析可知,阅读是私事,但是并不拒绝外在力量干预。相反,如社会组织的读书节等活动,反倒能够更好地刺激和促进私人阅读。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全民阅读是一项普遍而持久的公共事业,而阅读是由个人决定、承担和完成的私事”“无论政府还是社会组织,在引领阅读风尚、提供阅读服务、实施阅读推广的过程中”等分析可知,有效促进“全民阅读”,需要政府、社会、个人相互协作。结合“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将其视为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以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国民阅读,其推进阅读的方式,主要为政府立法保障阅读、设立专门机构推动阅读、国家元首亲自倡导阅读等三个方面”“提案建议制定实施国家全民阅读战略,并提出五项具体建议。2017年6月,国务院法制办办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全民阅读促进条例(草案)》”等分析,政府可制定政策,促进全民阅读;结合“在引领阅读风尚、提供阅读服务、实施阅读推广的过程”等分析可知,社会组织可实施阅读推广,引领阅读风尚,提供阅读服务等;结合“优秀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个人阅读的权利、提高个人阅读的”等,个人要认识到阅读的作用,行使自己的阅读权利,提高阅读质量等。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
|
录入时间:2021-04-29 09: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