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梦圆 [VIP精品资料介绍] 课件教案试卷说课
首页 > 试题 > 高中语文

《秋日,在大山里听溪水吟唱·张秀超》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在大山里听溪水吟唱

张秀超

早上起得晚了,简单收拾一下,出城回老家。

老家在康熙、乾隆皇帝当年打猎的塞外皇家狩猎场的大山下,那山太高,当地人叫它坝,老家在紧贴着坝的地方,人们称坝根子,村名叫桦木沟。

这个地方林茂草丰,四季都有好风光。尤其是深秋时节,浓霜染过的林海,好看得不得了——松树是绿的,老蔡树是紫的,杏树是红的,山梨树是金黄的……层林尽染,任你什么样的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那样唯美曼妙的壮美,海内外的摄影家这个时节总是蜂拥而来,到这里捕捉美的画面。

每年这个季节,我总要回老家待上几天。

到家,放下行囊,带上相机,赶忙上山。

10月的塞外深山里,播种过莜麦、荞麦、土豆的土地,大多都已收获了,只有一些棒子地还没有收割。那小树一样的棒子棵,有的挂着白了皮的黄棒子,有的棒子掰了,只有秧子长在地里。过了一条叫白水的小河,我贴着一块棒子地边的茅草小路往山上走。

“你站一下。”

顺着声音,我看见一个身影,拨拉着棒子秧,从地里走了出来。

这是个瘦高的身影,黑裤、黑袄,驼背,面色黑红,皱纹如犁过的土地一样细密松软。是村里的二爷,80多岁了,是村里最老的人了。

他在我们村里,是少有的看到过解放前光景的老人。他小时候给大户人家放过猪,后来赶大车,还做过多年的队长,当车把式那年月,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他赶着四套马车,去海边拉咸盐,好多年,一村子人吃的盐都是他拉回来的。他是村里走过远路、见过大世面的人。

这时,他出了地,坐在地边的一块青石头上,指着对面的一块白石头,让我也坐下。他掏出个白布烟口袋,装了一袋烟,他的烟口袋和烟袋杆子是拴在一起的。当他把烟袋叼在嘴上的时候,那烟口袋就如一个耍单杠的远动员,在烟袋杆子上跳荡。一口蓝烟,飘在他苍白的头顶了,他说话了:

“咱国家有个写字的,得了那个啥奖了,是偌背耳?”

“是诺贝尔奖。”

“那人是山东的?”

“对,是山东高密的。”

“是咱老家那儿的。你知道不,咱们这一村人,都是从山东逃荒过来的,那时候这儿开围垦荒,这地都是那时候一镐头一镐头刨出来的。”

“那人,你熟不?”

“不熟,只是读过他的书。”

“他写高粱,咱这里可没有高粱,尽种莜麦、荞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从老辈子就种荞麦。”

顿了一会,他又说道:“他写高粱酒,还写那些老人们的事儿,都是听人说的吧?”

我有些吃惊:“这你也知道?”我晓得他是不识字的。

“从电视上看的。”他说。

“他写的,那不就是老人讲的故事吗?”二爷吐了一口烟问我。

“不是故事,那是小说。”我告诉他。

“那这些年,你也写这个?”二爷的眼睛看着我问。

“对,写小说。有时候也写别的。”

“他写高粱,你知道咱这里过去是啥吗?那比高粱还有气势!”

你知道不,300多年前,这里是原始大森林,一棵松树,好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身边的这条河,现在细得像一眼泉水了,那个时候,坐皮筏子打细鳞鱼。后来树就砍光了,四面八方的人,就在这开荒种地。那也有好景致,你知道吗,这里漫山遍岭是荞麦,荞麦你看过吗,那白花一开,一二十里,就像大海上翻卷的波浪……”他的手朝眼前的山梁,画了个很大的弧形。

“这里打过仗,也来过土匪,这黑土里,埋着一代代的人,哪个人都有故事。埋了就带进土里了。等知道他们事儿的人也死了,那些个事儿可就都死了。”

“那个人,他现在还在山东?”

“不,他在北京。”

“那我看电视说,他老家还有房院,他指定是常在老家待着。我看你回来,把你家那老房院收拾收拾,回来住住,比在城里强。”

“你不是想听过去的故事吗?我给你说说,多了去了!晚上,到你家去吧。”说罢,老人拿起镰刀,又进棒子地了。

我的心,似风吹动着一树的叶子,哗哗地舞动着。

二爷一直看不起写字的。

而在今年的这个深秋,在中国,有个叫莫言的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没想到,这个消息竟然在遥远的塞外,在一个叫桦木沟的深山里,让一个80岁的收棒子的老头,我的二爷,对文学这个行当产生了兴趣。对从事这个行当的我,也有了一份迟到的看重。

这个事情,在我的心头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一位作家,荣获了一个国际的文学奖,从而让一个老人看到了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我想,这就是这个奖对作家、对文学的意义吧。

这个秋日,在天高云淡中,观如画的山景,闻鸟鸣幽谷,听溪水潺潺,我的心从来没有这样的欢畅,我也从来没有听到,山涧溪水的歌吟是这样的清脆悦耳……

1. 概括二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2.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你知道不”“你知道吗”“你看过吗”等语句的表达作用。

3. 赏析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

4. 结合全文,说说二爷对“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下载Word版试题
《秋日,在大山里听溪水吟唱·张秀超》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

温馨提示:由于在网页上无法显示word专属的特定元素,如“加点的字”、“波浪线”等,请下载word版试题使用。

答案解析

【答案】

1. ①勤劳能干;②阅历丰富(见过大世面);③热爱家乡,希望家乡的历史、故事得以传承;④能转变观念,关注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   

2. ①增强谈话的亲切感;②表现二爷对家乡土地、历史的熟悉和自豪之情,同时表达了二爷想让我将家乡历史、故事通过文字传承下去的热切希望。   

3. ①视听结合,描绘深山秋景的秀丽,表达物我交融的情致;②情景交融,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和获得文学新感悟后的欢快之情;③采用整散结合句式,表达形式错落有致,音韵和谐;④点明文题,照应文首,使文章各部分形成有机整体。   

4. ①一方土地要养育一方生灵、一方人,一方的生灵、一方的人又改变着这一方土地;②一方的土地、生灵,孕育着这一方的文化;③文字应该记录一方的土地、生灵,传承一方的历史、文化。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要求“概括二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然后要到小说中圈出直接描写人物言行举止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对该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内容,最后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人物特点。从文中来看,“二爷”是一个农民,他具有农民勤劳的特点,如“拨拉着棒子秧,从地里走了出来”,八十多岁的老人依然劳作,可见“勤劳”;二爷非常能干,这从他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来,如“他小时候给大户人家放过猪,后来赶大车,还做过多年的队长,当车把式那年月,是他人生最为辉煌的时刻,他赶着四套马车,去海边拉咸盐,好多年,一村子人吃的盐都是他拉回来的”;二爷见过大世面,阅历很丰富,如“他是村里走过远路、见过大世面的人”;二爷热爱自己的家乡,如二爷通过电视知道莫言后,希望“我”能够将家乡历史、故事通过文字传承下去;二爷能转变观念,如一直看不起写字的二爷,却因莫言这个消息而转变了看法,“对文学这个行当产生了兴趣”“让一个老人看到了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考生可以根据这些内容概括二爷的形象。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的‘你知道不’‘你知道吗’‘你看过吗’等语句的表达作用”,然后找到这些语句,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效果。“你知道不,300多年前,这里是原始大森林,一棵松树,好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身边的这条河,现在细得像一眼泉水了,那个时候,坐皮筏子打细鳞鱼。后来树就砍光了,四面八方的人,就在这开荒种地。那也有好景致,你知道吗,这里漫山遍岭是荞麦,荞麦你看过吗,那白花一开,一二十里,就像大海上翻卷的波浪……”,这段话是二爷对“我”所说的,“你”是指“我”,二爷反复说“你知道不”“你知道吗”等让我们好似感受到当时的情境,既有场面感,又可以让谈话的对象有一种亲切的感觉;从说话的内容来看,“300多年前,这里是原始大森林,一棵松树,好几个人都抱不过来。身边的这条河,现在细得像一眼泉水了,那个时候,坐皮筏子打细鳞鱼”是家乡的历史,“那白花一开,一二十里,就像大海上翻卷的波浪”是家乡的景象,二爷的描述中流露出对家乡历史的自豪感,表现二爷对家乡的热爱,结合下文来看,二爷之所以这样说是希望“我”能够把这些借助文字传承下去。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本题要求考生赏析文章结尾的艺术效果,然后就要思考结尾的方式,再从具体的内容、手法、主旨等方面赏析。“这个秋日,在天高云淡中,观如画的山景,闻鸟鸣幽谷,听溪水潺潺,我的心从来没有这样的欢畅,我也从来没有听到,山涧溪水的歌吟是这样的清脆悦耳”,这段文字中有景有情,景物之美,心情之欢畅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家乡的热爱,结合上文来看,还表现出“我”获得文学新感受后的欢快;分析写景的句子可以发现,“如画的山景”是视觉所见,“鸟鸣”“溪水潺潺”是听觉所闻,视听结合,体现山中秋景之秀美;从句式的角度来看,有整句,如“观如画的山景,闻鸟鸣幽谷,听溪水潺潺”,有散句,整散结合,错落有致;从结构的角度来看,照应开头对家乡的描写,同时点明文题“秋日,在大山里听溪水吟唱”。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先要审题,把握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全文,说说二爷对‘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然后到文中圈出二爷有关“文字与土地、生灵的关系”的句子,根据这些内容答题。考生要抓住二爷和“我”对话的那些文字,如“他写高粱,咱这里可没有高粱,尽种莜麦、荞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从老辈子就种荞麦” “那我看电视说,他老家还有房院,他指定是常在老家待着。我看你回来,把你家那老房院收拾收拾,回来住住,比在城里强”,这说明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养育一方的生灵;如“他写高粱酒,还写那些老人们的事儿,都是听人说的吧”“他写的,那不就是老人讲的故事吗”“他写高粱,你知道咱这里过去是啥吗?那比高粱还有气势”,这说明,文字可以记录一方的土地和生灵;“你知道不,300多年前,这里是原始大森林,……那也有好景致,你知道吗,这里漫山遍岭是荞麦,荞麦你看过吗,那白花一开,一二十里,就像大海上翻卷的波浪”“这里打过仗,也来过土匪,这黑土里,埋着一代代的人,哪个人都有故事。埋了就带进土里了。等知道他们事儿的人也死了,那些个事儿可就都死了”,这是希望“我”能够用文字记录我们这一方水土,把这一方水土上的生灵、历史能够借助文字传承下去。

【点睛】解答鉴赏人物形象这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一般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前者主要是对人物进行语言、肖像、心理、动作、细节等进行描写,后者主要是借助其他人或物对人物进行衬托。从具体的做法来看,考生要从文中圈出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相关语句,分析展示出的人物的特点,然后再看文中是否写到其他人物,这些人物与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是衬托还是反衬。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以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扬还是贬低,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录入时间:2021-04-29 09:33:22